1. 上一篇 下一篇
  2. 第3779期   20220715
  3.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创业的国度》读书札记

武卫光
  有这么一个国家,他们中的部分人施行了“世界上最成功的公社运动”,致力于消除私人财产、实现人人均等。公社负责管理每一件事,从地里该种什么庄稼到该不该看电视,都要经过集体讨论决定。在公社里,个人没有任何的私人财产,甚至最初都没有私人信件,一封信寄来,所有人都可以拆开看。最受争议的要数孩子的公共抚养。公社里的大部分孩子在每天下午特定的时间看望父母,其余时间和自己的同龄人住在一起,而不是住在父母的家里。到2010年时,这个国家有270个公社,工业产值约80亿美元,占全国的9%,农业产值17亿美元,占全国的40%。
  有这么一个国家,他们经历了“失落的十年”。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整个国家没有一条主要的公路可以当作真正的高速公路来使用;电视信号糟糕无比,不过也没太大关系,因为这个国家只有一个归政府所有的电视台;如果你想安装一部电话,先要经历漫长的等待,因为电话依然属于政府配给之列。直到90年代初期,这个国家还没有一家连锁咖啡馆,也没有一家酒吧,没有寿司餐馆,没有麦当劳、宜家,也没有任何大型国外的时装店。这个国家的第一家麦当劳是在1993年开业的。
  目前,这个国家经济长年保持快速增长,人均GDP超过3.2万美元,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则是高科技创业经济,耳熟能详的路由器、奔腾、酷睿、ICQ……都诞生于此。他们拥有4000多家科技创业公司,在全世界仅次于美国。
  这个国家便是以色列。提起以色列,人们普遍的印象都是精明的犹太人,神秘的犹太教,同时笼罩着与阿拉伯世界之间无休止的战争迷雾。在希伯来语中,“以色列”意为“与诸神角力者”。人们在羡慕其发展成就时,却很少去了解他们艰苦卓绝的建国史,曲折复杂的发展史,以及他们成就背后的动力根源。
  索尔·辛格,这位《耶路撒冷邮报》社论版编辑和专栏作者,没有想到他的书在中国这么受欢迎。他和美国外交政策专家丹·塞诺合写的《创业的国度——以色列经济奇迹的启示》自2010年9月出版中文版之后,重印多次。
  这本书堪称以色列版的《菊与刀》,通过此书,可以让我们明白这个常年战云弥漫的陌生国度的创新经济为何如此发达?它如何发展成为犹太人的理想国。除去书中详述的以色列人敢为人先的直率性格、坚持不懈的执着精神外,其重点阐述的几个以色列发展经验,值得我们深刻思考。
  首先是“移民宝藏”。以色列有着典型的“人才环流”模式,推动本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一个以色列人出国深造,在国外工作,甚至得到了较高的地位,但他们依然努力要回到以色列。这些回流人才不仅带来了国外先进的科技、管理理念,更重要的是推动了当地的就业、经济发展与产业持续创新,这种“人才环流”便是“春播一粒种、秋收万颗籽”的发展模式。
  其次是“风险投资”。创新行业从来缺乏的不是人才、点子,而是启动资金。以色列比和平发展国家吸引国际风险投资要困难得多,于是政府积极主动地采取了“Yozma”规划,以国家信用担保,运用政府手段,吸引国外风险投资者,来关注以色列人的创业公司。当下看来,这无疑是非常成功的。
  第三是“酋长困境”。书中讲了阿联酋迪拜的例子。迪拜也有类似“科技园”“孵化园”的商业环境,全世界500强已有四分之一在那里设立了分公司,同时带动了当地房产、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算得上是一次伟大的城市发展案例。但是,酋长们面临的困境也是突出而直接的,这里并没有发展成阿拉伯的“硅谷”,没有生成持续创新的产业集群,更多的企业家是受到利润的驱动,真正留给当地人的只有高额的房价、短暂繁荣的服务行业,这里并不是创业家的理想国。
  “最谨慎的方式就是放胆一试”。书的结尾处,以色列前总统西蒙·佩雷斯对该书作者说出此句话,阐释了全书的精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