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一篇 下一篇
  2. 第3779期   20220715
  3.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隐藏和沉默的爱

——《旷野的呼喊》读后感

张恒
  《旷野的呼喊》一书中,萧红以日本在中国东北“强修五路”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讲述了陈公公的儿子瞒着父母弄翻日寇火车,最终被抓的故事。全文并没有直接表现抗日救国的战争场面,但是通过对变幻莫测的“风”的关注、对陈公公夫妇对于可能失去独子的焦虑和恐惧,表现了当时东北人民深重的苦难和亡国之痛,以及对日本侵略者的顽强反抗。在历史的大背景下,关于陈公公害怕失去儿子的描写,则生动展示了父爱的深沉和伟大。
  作者对于风的描写很多,贯穿小说始终,“风”已经超越了本身仅指代自然现象的范畴,更多地象征日寇对东北人民的摧残,表现了日寇如风般的残酷,东北人民生活艰辛,但仍顽强抵抗日寇侵略的精神。
  小说用风串起了人物情感命运,开篇就是“风撒欢了”“在旷野,在远方,在看也看不见的地方,在听也听不见的地方,人声,狗叫声,嘈嘈杂杂地喧哗了起来。”我感受到的是北方小镇,冬天狂风卷起满天黄沙,穷苦人家小心谨慎地在一起生活的场景。作者对陈公公在大风天里的描写很多。狂风之下,陈公公不在家里避风,却频频往外跑,原因是“陈公公的儿子,出去已经两天了,第三天就是这刮大风的天气”。对儿子的担忧,使陈公公的心境在寒风中更显凄凉。陈公公猜测儿子“也许就是当了义勇军”,更怕唯一的儿子被小日本枪毙。儿行千里母担忧。特别是从小没离开过爹妈的儿子,竟然三天都没人影,何况是在日寇统治下的混乱世界。那时的人命,不过是风吹起的一根鸡毛、一粒沙土、一块红条子。
  “大风像在洗刷着什么似的,房顶没有麻雀飞在上面,大田上看不见一个人影,大道上也断绝了车马和行人。”陈姑妈强装平静地给陈公公做面汤,油都放错了。她内心顽强地挣扎着,“抵抗着大风的威胁,抵抗着儿子跑了的恐怖,又抵抗着陈公公为着儿子跑走的焦烦。”陈公公、陈姑妈出于爱子之心,不希望儿子参加义勇队。但他们心中,却对义勇队充满敬意:“义勇队,义勇队,好汉子是要干的。”他们心中对儿子的担忧和对日寇的仇恨互相交织着,体现了陈公公夫妇和儿子这两代农民在抵抗侵略与个人生存欲之间有着不同抉择的残酷和纠葛。
  “那天的风是连夜刮着,前边是黑滚滚的,后边是黑滚滚的;远处是黑滚滚的,近处是黑滚滚的。”小说最后,陈公公听说儿子被日本人抓走的消息,便连夜离开了家,向着儿子的方向。他一次次地倒在大风里,又一次次地爬起来。他在风中呼喊,至于喊
  的是什么他也不知道,他似乎要与风对抗,但他又怎能对抗得了?“地平线在混沌里完全消融,风便做了一切的主宰”。
  作者萧红用细腻的笔法刻画出了抗战时期东北乡村小镇的闭塞与荒凉以及东北乡间农民残酷的生存现状,呈现了边缘地域中,底层年轻一代农民的抗战行为,也深刻地表现了他们因践行民族责任走向死亡时带给父辈心灵的伤痛;并将自己想要抒发的情感都尽数融入了环境之中。旷野上的呼喊,有对战争的忧思,有对身边人的期盼,这些凄苦贫穷的场景在我们的面前,是对时局变化的渴望,对日本侵略者残酷统治的憎恨。小说里,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它隐藏且沉默。陈公公是多么害怕失去儿子,是多么为儿子的安危担心焦虑。为了儿子他可以放弃一切,书中让我们读到了世界上和母爱一样无私、博大的父爱。
  父亲的爱大抵是一样的,不分时代。父爱如山,是无声的、是深沉的,内敛且含蓄。小时候,我没少挨父亲训斥,长大后才读懂了这份深沉的父爱,才体会到那些“斥责”都是父亲对我默默的,无微不至的照顾,也多亏了父亲对我的训斥才使我长大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