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一篇 下一篇
  2. 第3563期   20200417
  3.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两代航空人 三颗报国心

王凯

我叫王凯,2017年硕士毕业后, 来到航空工业沈阳所综合航电部工作。在这里,有我们一家两代,三位航空人。

我的父亲王文倬是沈阳所总体气动部的一名高级工程师。1985年,他毕业于山东大学数学系,毕业后就来所工作。屈指算算,53岁的他已经在研究所工作35年了。有一次父亲将飞机模型带回家,那精致的模型一下子就勾起了小学生的我好奇心。我伸出手,东摸摸、西摸摸,“十万个为什么”不停。父亲指着飞机模型的各个部分,耐心详细地给我逐一讲解飞机的组成和各部分功能。平时不善言语的父亲,那天的话也有些多,眼睛里还闪着光,“飞机好有趣呀!”那个晚上,我特别兴奋,躺在床上的时候,还在想着飞机,好一会儿才睡着觉。“爸爸真厉害!”小小的我心中满是对父亲以及飞机设计人员的崇拜。从那以后,我逐渐开始对飞机设计产生了兴趣,还很想像父亲他们那样将来酷酷地设计大飞机。

最令父亲感到骄傲的就是,如今我也来到沈阳所工作。高考报志愿时,我要报考航空院校,父亲鼓励我学飞行器设计专业,但当时我对电子更感兴趣,又了解到航电系统是飞机的“中枢神经”,于是我“擅自做主”报考了西北工业大学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六年半以后,我如愿来到沈阳所。这几年正是沈阳所转型攻坚的关键时期,各项工作紧张而繁忙,对于还是新人的我来说,真有些超出心理预期。看着身边大哥大姐们都迎难而上,我也不能落下,得卯足了劲儿往前冲。我们经常会为某个项目的方案讨论到后半夜,有时干脆直接“包宿”。某项目论证过程中,我提出了基于云平台和数据挖掘的方案,得到了团队的认可,心里别提多开心了。这样的工作让我觉得十分充实,又很有成就感。

记得有一次在某项目论证时,项目组走进了死胡同,几种样式的雷达布局都无法满足作战需求,大家心里十分焦虑,眼看项目节点在即,却又想不出好的办法。这时候团队负责人建议,把从事雷达专业的杨辰请过来参与讨论,说不准可以提供好的思路。别说,杨辰来了之后还真的特别给力, 她的想法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启发,最终在大家共同努力下,项目顺利完成。而她也成为我的人生伴侣。和心爱的人不仅在生活上能够温馨甜蜜,在工作上也能相互鼓励、共同进步,这就是我理想中爱情的模样。

在沈阳所,有不少像我家这种两代人或者几代人在所工作的家庭。作为新一代航空人,我们会和父辈一样, 继续忠诚奉献、逐梦蓝天,用智慧和汗水写下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