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一篇 下一篇
  2. 第3563期   20200417
  3.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我和我的“老伙计”

薛天福

今年是新中国航空工业创建69周年,也是太航建厂69周年。前段时间,退休多年的我偶然的机会回到曾经工作过太航,又见到了敏感元件研究所厂房的“老伙计”——膜片液压成型机。它还是那么“年青”,浑身焕发着活力。

怀揣梦想 结缘“老伙计”

我叫薛天福,初中时就渴望祖国的蓝天, 梦想有朝一日为祖国的航空事业贡献力量。1955年,我从技校仪表装配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太行仪表厂七车间膜盒试验组,从事航空仪表专用膜片膜盒等敏感元件的生产制造,并担任组长。

刚建厂时,第一台膜片成型机是采用苏联援建图纸,由原十一车间制造。随着社会发展需求,60年代中期又陆续生产制造了三台该型号设备,用于膜片的成型工序。该成型机是卧式结构,占地面积大,膜片成型规格有限。膜片成型时,操作者必须站立位,每成型一片需拿起2公斤重的锁盖锁住液压式,同时还要用力压棒5次进行打压,再用力手推开关加压到所需压力成型,成型后同上反向操作,最后还需再放下2公斤重的锁盖才算完成一片膜片成型。这样一天下来,成型500片膜片,需要拿起、放下1000次2公斤的锁盖、2500次用手压棒打压、1000次用力手推开关。

可想而知,那是怎样的工作强度, 需要工人多大的毅力和勇气才能完成,就连年轻壮小伙也难以吃消,何况我们的姑娘们呢。

技术革新“老伙计”立新功

这种卧式成型设备,操作起来虽然费时费力,漏油严重、生产效率低, 但在那个年代却是唯一的选择。我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我开始经常琢磨着如何改变这种操作站立时间久、体力难以支承、成型效率低的落后面貌。在那个物资匮乏、技术落后的年代,要实现技术革新难度极大。

1969年初,我开始边计算、边设计、边绘图、边完善、边制作加工,外购件多次奔跑求购、装配组合。但在一次焊接时,吊起的机床突然钢绳断裂,机床重重砸在地上。幸好有惊无险, 没有发生意外。这一次失误给了我深刻的教训, 只有设计完善无懈可击,组合焊接才能操作性更强。

历经四百多个日日夜夜的反复改进,我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终于成功设计制造出第一台半自动膜片液压成型机。为了让成型机漂漂亮示人,同事们里里外外给它喷上漆,换上新装。徒弟刘连生还专门模仿毛主席的书法, 用铝板制作了“工业学大庆”字样,设计了象征太航仪表的LOGO焊在机器上。

试车时,所有参与人员都来了。大家推举我按下成型机开关按键,让我亲自见证这幸福的历史时刻。看着成型机正常工作,幸福感油然而生,能够解放工人劳动力是我最大的愿望, 这一次真的实现了,我激动地流下了幸福的泪水。之后的生产中,成型机的生产效率明显提高了3~5倍,工人的劳动力强度显著降低。我们终于可以不依靠外人的力量,拥有自己的成型机了。随后的两年中,我又陆续完成了两台半自动膜片液压成型机,其中一台简化后出口援助罗马尼亚。

如今,看着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老伙计”依然动作轻盈如初, 魅力不减当年,为太航的快速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我无比欣慰,愿我的“老伙计”青春永驻、永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