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一篇 下一篇
  2. 第3563期   20200417
  3.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你们的一生只为挺起新中国起飞的脊梁

——献给所有为航空事业献出毕生精力的第一代航空人

王莹

69年,历史长河一瞬。对于中国航空工业,69年是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默默无闻到举世瞩目,书写这段历史最艰辛篇章的就是那些如今或是垂垂老去或已离开这个世界的第一代航空人。对于我,他们既是我的前辈,也是我的父辈。当我自己步入中年之后,我才渐渐有了理解他们的能力,或许真正的解读需要更久。

当年国家一声号召,他们立刻背起行囊;从此,父母亲人成为远隔千里的守望和永远不能弥补的遗憾。

很多西飞子弟从小到大都有一个疑惑:我究竟是哪里人?生在阎良、长在阎良,但填写的籍贯却是从未去过的地方;但还有一个被称为“老家”的地方——祖父母和几乎所有亲戚所在地。

母亲常常讲起当年他们几乎全班、全年级的同学一起背井离乡来到阎良的时候,用“荒凉”都表达不了的荒凉。他们中很多来自城市的孩子都开始哭, 可是,没有一个人当逃兵。住的房子, 自己一砖一瓦盖起来;厂房是他们一车车拉回的砖、一锹锹搅拌的水泥建起来……语言的描述中,我感受不到他们对艰苦的抱怨,只有一群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拼了命的要建起自己的家园。

当年的他们,是那个年代最优秀的人。包括我父母在内的很多人,都是从学校选出最优秀的学生、通过层层政审才进入航空专业学校;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在那时候落下病根。中年之后,各种病痛袭来苦不堪言。我的父亲一辈子都从事航空雷达技术工作, 一次长期出差受环境影响,开始失眠, 此后一生都被失眠困扰;长期外场工作,发动机的轰鸣等因素,对耳膜、心脏都会有较大损伤。听力下降、耳鸣伴随大半生。身边我从小叫到大的叔叔、阿姨,很多都如此。他们的一生都在阎良这样一个西北小镇。走过自己的人生,又把儿女留下。

工作,这个词语是我们自小就知道的一个类似神圣的存在。只要父母说在工作、要加班,我们是怎么都不敢打扰的。放了学到晚上没饭吃,饿着肚子也不会抱怨,因为知道爸妈在加班。

从小的耳濡目染,敬重自己的工作已经成为我们这些航二代融入血液的习惯。家里饭桌上听到的是父母说单位的事,家里来了客人听到的还是工作的事;在学校里同学之间PK父母, 说的都是“我爸钳工八级,你爸呢?”

不管情愿还是不大情愿成为航二代的我们,到工作的岗位之后,融入血液之中的那些东西仿佛自然而然的复活了。要好好干、要干好,成为一种自觉。飞行型号越来越多,我们比我们的父母加更多的班、流更多的汗。唏嘘过、迷茫过、抱怨过、质疑过…… 但是,每一次凡是电视上播放关于西飞的新闻、军事频道关于自己企业产品解密之类的节目时,那些目不转睛的追逐、谈论时不经意流露出的自得是怎么也掩饰不住的。

在这个曾经藉藉无名现在已经闻名于世的小镇上,父母给了我们生命、给了我们一生从事的事业,也潜移默化地给了我们以此为业的精神满足。当年让他们热血沸腾的飞机,现在大多在慢慢退出舞台,但我们永远都记得,当年在他们怀中仰视飞机飞起时, 用小手擦去过他们脸上的泪花;几十年间,他们探视千里之外的父母次数极为有限,但是他们顶风冒雪奔赴生产现场、试飞现场的次数无限;他们用比教育儿女更细的心手把手地教徒弟、用如同自家过日子般计算着怎么节省单位的材料、水电……

后来,我们的工作又成为父母心中神圣的存在。支持儿女干好工作, 成为他们退休后至高无上的职责。为了支持儿女好好工作,他们选择任劳任怨。很多时候,他们比儿女单位领导更严格的监督儿女。

第一代航空人的一生都是这样劳苦。在很多人包括当初我们这些身为儿女的,都有些觉得他们一辈子不值: 一生大半时间都是物质匮乏的时期, 养成生活中处处节俭,我们扔掉的很多东西,他们都会悄悄捡回来整理好、留好。慢慢地,当我们也经历了人生中越来越多的事之后,开始逐渐理解, 为什么缺衣少食时,他们非但没有抱怨还能在对未来无限憧憬中拼命地工作;为什么物质丰厚后,他们仍然能淡然地过着节俭的生活……我渐渐读懂了他们内心那种强大的力量来自于哪里。这是看不见的精神力量,是他们用一生努力追逐的信仰——纯粹、纯净,这让他们一生都拥有一颗真挚、热烈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