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一篇 下一篇
  2. 第3671期   20210604
  3.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牛人”康武学

刘颖 向依
  他是航空工业同龄人,他是航空工业改革发展的亲历者、见证者、参与者,他用50年时间谱写了颇为自豪的人生三部曲,他就是“牛人”康武学。
  “年年先进”光荣的勋章
1971年,年仅20岁的康武学被航空工业庆安招收为六角车床的车工。作为一名农民的孩子,能进到偌大的航空企业,康武学内心感觉十分自豪,年轻的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在这里闯出一片天地。尽管当时设备较落后,但加工起成百上千的小零件来说,效率是出奇地高,勤恳踏实的他很快便成了工段的骨干职工。所谓能者多劳,面对繁重的生产任务,他义无反顾地主动承担起别人都啃不下的“硬骨头”。有一次突击公司某重点产品,为了保证交付节点,他连续几天吃住在生产线上,直到任务完成。
  “当时条件十分艰苦,夏天厂房里没有空调,光是站在那里不动,汗水都能浸透衣衫;一到冬天厂房四壁漏风不说,车床边的冷却液冻成冰,要用手去捂化后才能使用,那滋味真是别提了!”回忆刚进厂的那段日子,他百感交集。但尽管条件如此艰苦,却丝毫没有影响他积极进取之心,在14年车工生涯里,他深深扎根在基层,默默耕耘奉献,连续十年被评为公司先进生产者,多次被评为公司先进个人,还曾经荣获“陕西省新长征突击手”荣誉称号。他云淡风轻地回忆着过往的荣誉,脸上却难掩自豪之情,他说:“是党和企业的培养才有我的今天!”
  “找米下锅”,走出困境
上世纪90年代,军品生产任务不足,各个分厂、车间都在“找米下锅”。而当时康武学所在的21厂干的都是最不值钱的产品,是庆安出了名的“最穷的厂子”,处境更是糟糕。作为21厂的厂长,康武学知道这样下去不行,为了分厂的生存和发展,必须“走出去”,于是他带领分厂领导班子四处找活。当时的他心想,只要是能让厂子活下来,只要能解决职工的生活问题,哪怕是利润再低,他们都揽回来干。
  但在外面找活可不容易,他们不知道走过多少家单位,磨破了嘴皮子,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外资合作的项目——水球阀。当时这个项目的任务量、需求量和合同的延续性,对21厂来说都相当可观,这无疑成为了21厂的一根“救命稻草”。任务拿回来以后,康武学带领全体员工奋发图强,很快干出样件,最终赢得了对方信任。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21厂的任务、效益逐年上升,在50多万固定产值的基础条件下,生产产值一跃达到几百万。大家都在传:“干得最起劲的,那肯定都是21厂的!”谈起曾经的“丰功伟绩”,他脸上流露出自豪的笑容,一种来自心底问心无愧的笑容。
  “校外辅导员”延续航空情
  2011年,康武学正式退休,结束了40年的航空生涯。他言语间流露着对企业的感恩,时不时说道:“公司经常惦记慰问着我们这些退休的老同志,大家都是航空人,我也得继续为航空人干点事。”于是,他从单位走向学校,在庆安小学担任起校外辅导员,除了日常看管孩子们,他会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讲解飞机小知识,也会鼓励他们努力学习,力争做一名航空人。他把退休后的大部分时间都留给了这群航空职工的子女,从航空主战场退居幕后,用另一种方式延续着航空情。
  他的情怀,平凡朴素;他的付出,掷地有声。他,成为航空工业同龄人,有幸见证了航空工业的发展历程。他说:“未来的航空事业就留给新一代航空人去开拓创造吧!”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社会怎样发展,以康武学为代表的一批批“牛人”身上的那股“牛”劲永不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