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一篇 下一篇
  2. 第3671期   20210604
  3.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报国心不改 芳华铸忠诚

与国外技术人员交流(左二为刘影碧)

刘影碧
  “作为航空人,国家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就做什么。如果说有选择,那就是选择努力,选择上进,选择为国家多做点贡献。”
  1971年3月,我作为知青被分配到了161厂(航空工业凯天)生产车间,从事电工工作,从此便与航空结缘。1974年,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由于当时个人的上进努力和组织的推荐,1975年我被保送到了北航学习计算机技术,毕业后回厂到技术中心做设计。
  70年代末,工厂开始了机电式大气仪的研发,并于1982年研发出我国第一代机电式大气仪。当时国际上普遍采用了更为先进的数字式大气机,于是工厂抓住机遇、先手布局数字式大气机,作为软件设计师的我也有幸参与其中。当时的研发条件极为艰苦,厂里没有编程需要的计算机设备,我们就想尽一切办法,协调到成都市某设计院的计算机设备。我们等设计院员工下班计算机空闲后再借用,编写和修改程序经常都是通宵达旦,心里却非常高兴和满足。最终工厂于1984年成功研发出我国第一代数字式大气数据计算机,推动了航空机载设备技术进步。
  80年代中期,工厂主动融入世界航空产业链,在航空工业企业中较早地开展了国际合作。1991年,工厂与霍尼韦尔联合开发设计MD-90大气数据计算机,厂里决定成立工程师小组赴国外参加联合设计。听到消息后,我便自告奋勇、主动请缨,最终得到了工厂的同意。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工厂建立国内首家满足FAA适航要求的大气数据计算机生产线,取得了霍尼韦尔和FAA的适航认证和生产许可证,助推我国民航适航认证的发展和进步。
  90年代,为改变我国直升机大气数据系统落后的局面,工厂决定引进直升机三轴大气数据系统设计技术。在合作中,对方只提供基础数学模型,而核心的算法修正技术却始终不向我们透露。在调参试飞中,我们团队都豁出去了:当时我刚做了脑瘤手术不久,在同事们的极力劝阻下,我仍然带着伽马刀影像义无反顾地前往试飞基地;我的徒弟谭向军在新婚的第二天就告别了妻子,踏上试飞保障之路。最终我们成功攻克了算法修正技术,完成了直升机三轴大气数据系统工程样机和试飞验证,使我国成为国际上掌握该项技术的三个国家之一,为直升机升级换代保驾护航。
  进入21世纪,我国航空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工厂始终坚持技术创新,年轻的设计师们不断研发新技术、新构型,相继研制出分布式、嵌入式以及新型大气数据系统,助力我国飞机实现跨代发展,引领国内大气数据探测专业的技术进步。退休后我受工厂之邀,负责GJB5000A认证与适航标准编写等工作,把经验和技术传承给年轻人,继续为航空事业发挥余热。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诞,
  新中国航空事业70周年,我也70岁了。在厂工作的几十年里,我见证了祖国航空工业由弱到强,见证了工厂大气数据系统等专业从起步、到开拓、再到实现跨越。无论时代怎么变化,我们航空报国的初心都不会变。
  (王建伟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