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一篇 下一篇
  2. 第3625期   20201211
  3.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回想与许老师学画的时光


黎智
  在一幅幅熟悉的作品前,我不由地回想起了和许自彬老师相识学画的那些时光。我始终相信每个人一生能和自己相遇到的人,都是有缘分和定数的,能在一定的时间遇到自己生命中的良师益友,更是一种天赐的机缘巧合。我清楚地记得与许老师相识于1983年秋季,我刚参加工作,自己的一幅钢笔画《华山北峰》参加了厂工会主办的职工书画展。开幕式那天,厂工会特别邀请了勉县文化馆的负责美术、书法的老师前来进行指导,许老师就在其中。出于对老师的崇拜和敬畏,我一直悄悄跟随在人群后面,静听老师对展览作品的品评,当他们走到那幅A4幅面的钢笔画前时,一位老师指着我的那幅画说:这幅钢笔画不错嘛!是谁画的?这时厂工会一位年长的负责人,就把我介绍给了许老师。这就有了我们15年的师生情。逐渐接触交往中,老师的恩谊难以尽述,兹就本人随师学艺之闻见身受,将老师的艺术实践和自己的粗浅感受,与同道共同分享,并就教于诸位方家。
  许老师是长安画派“一手伸向传统,一首伸向生活”的绘画宗旨的践行者和传承人,长安画派的基因深深融进了他的绘画语言。他和长安画派的创始人之一的方济众老师,都有深厚的师生之情,在这次画展上我们也目睹了他们师生间的来往书信,其作品有深厚严谨的造型能力和笔墨功夫,作品厚重大气、格调清新,在汉上画坛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他是勉县文化馆的一名美术干部,一直承担着群众美术的培训普及工作,80年代初他通过举办绘画夜校、暑期培训、定期展览为勉县美术爱好者搭建了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并于1987年春季在陕西省美术家画廊成功举办了“勉县美术作品赴省展”,当时也是画种非常齐全的一次展览,其画种涵盖了国画、油画、水粉、水彩、雕塑等,我的国画作品“细雨”也在其中。
  他经常组织我们深入生活,了解民风民情,用现实的写生提炼替代程式化的笔墨,坚信艺术来源与生活。也正是抱着这份坚定,历时多年深入大西南,徒步秦巴山区,将采集到的表现汉江沿岸风土景观的大量速写手稿,经过艺术加工提炼,融入自己的创作之中。在突破传统方面许老师也是一位可敬的实践者,我们从他展出的95幅作品中可以领略到许多新的、通过不断尝试而形成的很有特点的作品,不但表现技巧十分丰富,抒情性强,还在笔墨和形式上着意追求特有的装饰趣味,寓奇巧于浑厚之中。有话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事情能够取代坚持,在作画方式上许老师可以说是绞尽脑汁,我亲眼见到过他试验用豆浆和水墨融化、用丝瓜瓤、孔雀羽毛等为画笔,用树枝将墨色击打于纸上,在有肌理纹路的石头上用淡墨烘拓画面的背景,不断追求画面的创新和变化。在不断的探索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笔墨表现语言。
  许老师的山水画取景宏阔,墨色并举,有壮伟之象、莽然之气,山峦落笔雄健硬韧,线条具有沉稳、柔秀之美。他创造性地把传统山水的笔墨进行了吸纳、移植与重组,不露痕迹地融入了现代语境,使画面上的意象塑造、诗意表现、田园情怀更富于时代性与现代感。他在对景造境中,把崇山峻岭的雄强气象、烟云变幻的苍茫景色,以点、线、墨、色的塑造和表现相结合的手法,生动地展示在画面中。20多年过去了,当我们再次目睹这些作品,仍然沉浸、陶醉在韵律协调的墨色世界中,经典的作品永远就是经典。
  许老师是一个非常勤奋的人,我每次到县城去找他,他几乎都在画室画画,每次给他看我的习作,他都能提出非常诚恳的建议,并加以示范,有时他让我把他的画带回去临摹,还赠送我一册古代优秀传统山水画临本,让我好好学习传统的东西。最后一次见到许老师我告诉他要去西安美院进修的消息。他家的客厅就是他的画室,当时他刚刚开始画那幅没有完成的百米长卷,画室的墙上、画案上有许多速写小稿。他展开多幅手稿,讲解他的构思,并相约学习回来后,一道进山写生。可不幸发生在当年的夏季,正当盛年的许老师由于疾病发作永远离开了我们。遗憾地留下了那幅没有画完的百米长卷。
  每当想到这些情与景,一切都感觉是刚刚发生过,我在航空企业工作,做过美术教师、宣传主管、企业副刊编辑等,虽然每一段工作都能和爱好有着一定的联系,我也确实觉得这是一种幸运,将爱好服务于自己的工作,在有限的业余时间里摆弄一下自己的爱好,老觉得等有时间了,好好画,可时间过得确实太快,或许是忙碌的工作和生活仿佛让我们没有顾及时光的流逝,轻慢了老师的期盼。回顾远去故事,纪念老师,告诫自己要珍惜和把握未来的生命和时间,用好作品来告慰老师的殷切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