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一篇 下一篇
  2. 第3619期   20201120
  3.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所有的漫长只为瞬间的光

刘瑾
  在中国,知道叶嘉莹的人很多;在天津,知道叶嘉莹的人或许会更多,96岁的她,是南开大学的“国宝级”学者。
  最近有一部反映叶先生生平的纪录片《掬水月在手》上映了,喜爱诗词的朋友,听到这一消息,应该会怦然心动。导演陈传兴说,是否能让观众足够喜欢他并不在意,只是发出了一张邀请函,能否接收,能否打开,能否乘兴而至,全在于每一个人内心的判断。
  开篇一串洛阳龙门石窟壁画的空镜后,叶先生在影片中出现的第一个镜头,是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把耳麦藏在她后颈衣领之下,她略有些着急又淡笑着催促:“不用藏啦,又拍不到我背后。”一个可爱的老太太形象跃然眼前。
  叶先生是大家,是诗人,也是古典诗词的引渡者,但她首先是一个人。如若以人生的经历、际遇、情感来理解叶先生的诗词世界,或许能看到更真切的她,不那么高高在上,只在众生喧哗中保留一片自得的天地。这天地,也润泽了她所有的苦难孤寂,探照了无数个晦明相织的人生时刻。
  王国维曾说,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叶先生的一生,大概是一个“苦”字可以贯注的,也是于诗词中展开的生命。
  1924年生的叶先生,彼时军阀混战,城头变幻大王旗,时局动
  荡身世缥缈。祖父是前清的
  进士,儿时在北京的一个四合院里长大,也是在诗词的吟哦声中浸润。后随学者顾随学诗,得其真传,学习也由文稿修订变为宜然的相互唱和。
  1948年,她在24岁时经朋友介绍,和爱人赵东荪结婚。离乱之际,这段姻缘也似乎注定波澜起伏。没有得到父亲的嘉许,后又随在国民党海军署供职的爱人去了台湾。上世纪50年代,在台又遭遇白色恐怖,临产时因丈夫的失误母女险些丧命,后丈夫入狱三年,她带着尚在哺乳的女儿被捕又侥幸释放,多年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
  世事飘移,幸得友人相助,方以一己之力,在台大教授诗词课支撑起全家的生活,年迈的父亲、刚出狱工作没有着落的丈夫,还有两个年幼的女儿,都由她一人养护。因工作出色颇受欢迎,上世纪60年代,叶先生作为交流学者去了美国、加拿大,为生活所迫又苦习英文,以求谋得立足之地,维持一家生计。
  “一世多艰,寸心如水。”这是叶先生写给自己的小词里的前两句。十七岁时她的母亲去世,54岁时,大女儿和女婿同时在一场车祸中去世。她在《哭女诗》中写道:“平生几度有颜开,风雨逼人一世来。”半生的辛勤劳苦都似落空,唯有诗词可以化渡润泽。
  于是在这样的人生里,又产生了叶先生一直所讲的“弱德之美”,相较于健者之德,弱者之德有一种持守,不怨天尤人,对自己的感情有一番节制和约束,一种忍耐承受与坚定,淡淡散发了含蓄、隐忍、缺憾之美。在大苦大悲中她定然如常人一般有过无数次挣扎困顿,而终于安然直面,于是这世上也便有了一个独有的她,与诗词互依互渡,成为“最后一个穿裙子的士。”
  失去女儿后的一个傍晚,她在家门外大路的邮筒里投递了回国申请的信件,并写下《向晚二首》。巨大的悲恸中,她在黄昏落日的诗意中为未来找到一条路,回到阔别多年的祖国去,剩将余世付吟哦。把古诗词的传承延续深远,点亮更多人心中的那盏灯。
  叶先生说,她一辈子没有追求过名利,没有想过成名成家,也没有想过要做一个大学者,写出什么了不起的文章来,她想做的只是传承,一辈子也像摆渡,把这些人都渡过去,留下一点海上余音,也许将来有一个人会听到会感动。
  我喜欢影片中散淡的味道,就像导演陈传兴所言:“苦与哀愁,我们都淡淡地说。”《掬水月在手》作为他“诗人三部曲”系列纪录片的收官之作,也如在阴霾的深夜挂起一盏明月,悄然在这个喧腾的世界隐隐现身。
  这种淡是更接近于东方和古典中国的叙述方式。影片以大门、脉房、内院、庭院、西厢房为章节题目展开叙述,以建立一个诗的居所,与核心主题有关的诗词本身的结构、韵律、平仄和音乐律动呈现,皆用空镜来断。
  而空镜里除了空间和自然的环境外,还有铜镜、拓碑、石刻、壁画、瓷窑等器物,那洛阳龙门石窟门外一片白茫茫的雪中,在影片最后有一串错落参差的脚印走过,那白中带一些灰,又以似温润的玉,旷野中的延伸清濯神远,完全是宋画的意境。
  影片的最后一个章节没有名字,也似在塑造一个空与淡的境界。北京和加拿大的房子被拆了,台湾住过的房子也已残破,经历过的这些人事都已逝去,对于叶先生来说,通过诗词又已于此间穿透,不为其所困,达到了空的境界。
  这几年,叶先生将大量的时间致力于古诗词的吟诵普及之中,希冀将每一个人对于诗歌的内涵、感情、意境的体会,通过古意盎然的音调发出深切的共鸣,同时也是让诗人的生命在声音里复活。
  在诗词的探究路上,叶先生也从不故步自封。她一直记得老师顾随的一句话:“见过于师,方堪传授。然欲达此目的,非取径于蟹行文字。”这蟹行文字,指的就是英文,要向外界探求,学习西方的文学理论。
  叶先生说中国是诗化的民族,但缺乏有逻辑性的理论根基,而西方的文学理论,则可以将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美学意境阐释一二,让更宽广的人群辨析明了,古典诗词的传承传播在更大的范围内,也有了更深厚的土壤。
  影片结束时,很多观众久久不愿离去,听着余音袅袅的片尾曲,沉享其中,曲中唱道:“最近的天涯和最远的牵畔,记忆了片刻也完成了永恒,所有漫长只为瞬间的光,不是偶然。于是凝视手中的月亮,结晶于前世发生在来生,我拾起咏唱一番,都是真实的短歌。”
  所有的漫长只为瞬间的光,那光,便是盈盈的传承之念,接续之火。
  想起叶先生讲到,古典诗词或如同远古神话中可远隔重洋通活的蓝鲸,她企盼那海上遗音将来会被人们听到,并感动。而在那一刻,那弥足珍贵的声音已浸染了心灵,叶先生用一生的漫长点亮的瞬间之光,也将愈渐星星点点,蔚然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