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一篇 下一篇
  2. 第3607期   20201009
  3.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勇于创新的“探路人”

——记航空工业成飞年度先进工作者许艾明

王飞扬
  “祖国终将选择那些忠诚于祖国的人,祖国终将记住那些奉献于祖国的人。”作为一名制造业信息化专业领域的博士,许艾明怀着“学有所用”的信念加入航空工业成飞,投入到航空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的大潮中。在参与公司信息化建设的近3年中,许艾明始终扎根于智能制造与人工智能领域,无论何时,他从未停止过推动企业向工业智能化迈进的脚步。他用勤奋执着的态度,本着“勇于创新、敢为人先、大胆实践”的精神,攻克了工作中一个又一个难题。
  创新,要在实践中不断突破
持续学习、勇于创新是许艾明的一大特点,他不断夯实基础,提高专业技能,学习前沿知识。经过了充实的博士生涯和实际工作的历练,许艾明具备了极强的将理论结合实际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已经成为公司在工业智能领域的核心人才,在公司众多项目规划、论证、研究和实践工作中彰显了其娴熟的业务和技术能力。本着“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创新中解决问题”的理念,他深知只有紧贴制造现场现实问题、围绕核心机理的技术创新,才能更好地促进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
  在智能制造技术探索方面,针对复杂扰动环境下飞机大型复杂结构件智能车间智能管控的难题,在论证信息系统建设架构时,凭借掌握的广泛技术知识,许艾明经过反复技术论证,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分布式智能的自主协同管控技术架构,作为核心人员参与的飞机大型复杂结构件数字化车间项目被评为2019年中国智能制造十大科技进展。针对社会化协作大背景下,工艺知识共享难、工艺技术研发重复性劳动多等突出问题,他提出了一种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智能工艺应用新模式,依托智能工艺云平台,推动工艺核心能力开放、工艺资源共享和工艺研发生态的构建,实现工艺研发模式创新,相关成果以排名第三的成绩获2019年中国工业互联网大赛全国二等奖。
  在人工智能技术研究应用方面,针对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应用门槛高、基础技能和算法学习难度大,应用成果比较零散、深度不足、难以共享等问题,许艾明组织建立公司人工智能研究与应用团队,从零开始,学中干、干中学,着手构建一套具有开放性、扩展性的基于云的人工智能服务平台,为后续面向全公司各业务域的人工智能应用提供一个统一开放的平台支撑,并开展了工业现场安全、质量检测等典型场景的人工智能应用研究,实现了计算机视觉技术在企业关键场景应用的突破。
  攻关,要急他人之所急
“能够服务他人是个人价值最好的体现,做技术攻关要有一颗为他人着想的仁爱之心。”这是许艾明在技术研究与产品研发工作中贯穿始终的理念。他常说:“做技术攻关要关注为了谁的问题,不能为了技术而技术”。他常常与现场人员深入交流实际工作中的痛点难点问题,能解决的,一定不遗余力尽快解决。
  在一次到复材厂的调研活动中,他了解到做射线检测评片的工人由于长期高强度的评片工作导致视力受损,回来后深有感触,跟团队说要马上开展基于人工智能的无损检测缺陷识别技术的攻关,要让工人尽快从高强度的劳动中解放出来。那一段时间,跑现场、做研究、搞开发、加班熬夜成了他和团队工作的常态。经过一个多月的奋战,团队终于完成了试用软件的研发工作。在交付试用时,他忐忑不安,害怕得不到现场工人的肯定;经过试用,该项技术的突破有望将复材缺陷检测识别的效率提升至少60%以上。得到这个试用结果,他和团队成员如释重负,也坚定了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生产现场难题的决心。团队还研发了生产现场安全智能巡检系统,极大提升了现场安全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有效促进了公司现场安全管控由“技防”代替“人防”、“间断性检查”向“连续性实时监控”的转变。
  发展,要引领团队走向卓越
“团结项目成员、发挥团队凝聚力”是许艾明的一大特色。“记得刚到许艾明博士团队时,自己还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职场新人,做事战战兢兢,怕犯错,但许博士相信我,一开始就鼓励我站出来担当一个小项目的负责人,在项目中他一直在我身旁,不仅给我提供了技术研究的思路和资料,还亲力亲为跟我一起推进项目进度,许博士常说‘带动你们成长才是我最大的成就感’,每当听到这句话,我都肃然起敬,一种航空报国的热情喷涌而出。”团队成员刘崛雄神采飞扬地说到。
  只有技术创新团队的成长,才能为公司的持续发展提供新鲜血液。如何促进团队的持续发展,培养出一支不断进取的工业智能创新研究队伍,占领工业智能研究应用的高地,这是许艾明思考最多的问题,也是他为之奋斗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