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一篇 下一篇
  2. 第3781期   20220722
  3.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流程优化 数据驱动 促进生产管理提升

——航空工业沈飞生产运营部系统改进项目推进纪实

范英伟 沈菲
  航空工业沈飞生产运营部系统改进项目是对标世界一流企业管理提升行动的重要工作部署,是以沈飞公司开展“数字沈飞”建设为契机的重要探索方向,也是生产运营部“十四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系统改进项目重点解决生产计划管理痛点:一是编制生产计划所需 BOM数据不够全面、不够准确、不够标准;二是经营计划、科研项目计划、民机订单、专项计划存在输入不及时、不准确、不标准现象;三是各类生产计划编制下达以人工后台数据库操作为主,计划编制准确性、及时性有待提高;四是生产计划输入、输出以人为主、系统为辅的管理问题日益突出。
  夯实信息建设基础 实现管理工作创新
以信息化系统为依托,促进信息技术与管理方法的深度融合。在数据驱动、万物互联的时代趋势下,传统以人工管理为主、信息系统管控为辅的管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企业自身发展需求和集团公司考核要求,亟需通过管理革新提高竞争力。提高数字化、精益化、网络化、智能化管理水平,达到计划全面精准、管控协同透明、考核量化全面、评估科学多维、预警响应及时、问题定位精准、数据体系全面、人机互动友好、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处理高效,实现生产组织方式由业务部门职能驱动转变为业务流程驱动,最终实现数据驱动,加速公司数智化建设,助力公司生产运营水平达到“国内领先、世界一流”。
  依托AOS体系标准,进行端到端流程梳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AOS体系标准及工具方法,全面梳理生产计划18个业务流程,优化各类生产计划及各层子流程,明确流程输入条件、输出载体、开始条件、结束条件,流程承接的前置流程以及关联的后置流程等。
  提升基础数据品质 强化数据交叉集成
沈飞工程技术中心与生产运营部加强协同,梳理原有PBOM计划表、装配站位表、站位配套表、标准件计划表、标准件配套表、成品目录、例行试验目录、备件目录、试验件目录、材料定额表、工时定额表、期量标准表、机型对照表、架次对照表、单位名称对照表,整合完善军机MBOM、民机PBOM等,规范计划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统一性、规范性。
  加强跨部门横向集成,实现业务数据连通,连接产品从采购、下料、制造、装配、试验、试飞、转场到售后全生命周期过程中所有主责单位,整合战略方针、集成研发、集成制造、采购供应、财务管理、项目管理、客户服务、人力资源等各业务域数据信息,各部门工具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实现数据管理的全面性、规范性;推动跨层级纵向集成,实现执行数据贯通,对生产线制造加工数据、辅助支撑数据、过程命令数据、风险问题数据等进行集成,包括MES加工数据、工装设备数据、产品交接数据、工艺文件数据、生产准备数据、物料供应数据、计划执行数据等,实现对生产线运行状态的清晰掌控。
  建设运营管控平台 实现管控精准高效
明确生产计划及生产管控体系架构,对标公司层经营计划,展开部门层职能计划,落实执行层执行计划,实现经营计划、主进度计划、装配站位计划、厂级计划、零件计划、专项计划、外协计划的平台化管理,达到输入及时、输出联动、展示清晰、指标透明;设置管理层级,构建管理模型,实现对风险问题、装配试飞、关键路径、零件生产、专项任务、资源供应、行动项目、调度指令等业务模块的数字化管控,通过与各业务部门管理系统集成,利用大数据平台进行数据分析、数据挖掘,实现生产管控的可视化、精准化、模型化、数字化展示。
  通过系统改进项目实施,生产运营部在基础数据、业务流程、生产计划、生产管控、生产风险问题等方面实现了明显管理提升。
  统一各类管理工具 实现工作效能提升
全面展开军机MBOM及民机PBOM数据梳理工作,规范数据字段,固化字段类型,设定数据更新频次,明确字段需求说明,初步实现数据全面性、完整性、准确性和及时性管理。
  完善生产计划体系标准化。针对生产计划管理18个子流程进行系统性梳理,对发现的5类共计54项问题进行优化、完善、改进,形成流程问题明细表并进行相关制度完善工作,实现生产计划体系化、精细化、合规化管理。实现计划编制工具可视化。
  建立生产计划排产模型,实现基于可视化、智能化、便捷化的计划管理功能,提高计划下达及时性,反馈精准性,需求响应敏捷性,推进生产计划展示精准化。夯实基础数据管理,建立7类计划90余个BI管理看板,实现计划进展情况的可视化管理。构建生产风险问题管理一体化。推动生产风险问题一本账管理,构建“二三三”生产风险问题管控体系,落实“三位一体”生产风险问题责任体系,完善《生产风险问题管控管理办法》,建立计划、月份、年度、关重、机型、类别等多维度的生产风险问题统计看板。强化生产组织模式数字化。改变以往以人“看、盯、管、催”的生产调度与生产进度组织方式,逐步向以平台为工具、以数据为驱动、全员聚焦风险问题的模式过渡,建立10个管控模块100余个BI管理看板,推动工具化、可视化的生产组织管控模式。
  通过一系列流程优化、数据驱动的创新举措,极大促进了生产管理效率提升,助推公司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