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一篇 下一篇
  2. 第3563期   20200417
  3.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追寻

汪婷婷

1969年12月15日,在景德镇秀美的岚山脚下,一群年轻人满怀激情,从祖国的四面八方相聚在这片热土上。那个时候,除了几间简陋的平房,一切都从零开始。干部职工依靠自己的双手在三条山沟建起了办公楼、试验厂房、试制车间、建起了简易住宅、学校、医院,完善了后勤保障系统。这是一群什么样的年轻人?他们拥有什么样的信仰?这是一股什么力量?在那样艰苦卓绝的条件下,追寻直升机梦想。

我很荣幸采访过几位建所初期的老专家,他们的回忆给了答案。今天我们的故事就要从当时的一个青年人讲起。

1969年12月,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跟随着大部队匆匆地下了火车,走在路上,风嗖嗖地刮起一地黄叶。他下意识用手按压了一下塞在自己胸前口袋里的工作介绍信。

还好,还在。

他松了一口气。

组织分配工作时候的嘱咐又一次回荡在他的耳边:“我国航空工业的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你们这一代人正好赶上奠定基础的时代,现在直升机研制需要人员,你们必须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定要完成好时代的任务。”

这位年轻人点了点头,按照组织的分配,他收拾好行囊,坚定地来到了景德镇。到了所区,已经晚上10点多,景德镇冬天的夜晚冷清, 外面黑漆漆的,他不熟悉环境,到了宿舍就赶紧打开箱子,把被子和一些日用品拿出来。

这个人就是雷金祥,调到602所之前他的身份是一名从事导弹设计工作的设计员。而压在他胸口的, 是组织的调动证明。两个月后,雷金祥又多了另一个身份:602所直升机航电仪表研制负责人之一。

雷金祥回忆:“特殊的年代,整个国防工业质量有所下降,质量问题让我们非常焦心,上天的东西不能出一点差错,为了解决质量问题, 什么方法都用上了。”

当时602所的职工都是从全国各地抽调过来,科研计算设备一共只有两台手摇计算机,条件异常艰苦,那时候去外场出差,没有一分钱的补贴,但党的事业需要,就得干。我问雷金祥是什么力量让他们能坚持下来,他们说是使命需要,是永远跟着党走的决心。他告诉我说:“那时候从思想觉悟来说,国家要我们到哪里就到哪里,从来没想过考编制的事,第一志愿服从分配,第二志愿服从分配,第三志愿还是服从分配。”

雷金祥早期负责的直升机联动装置安装,没什么总线,但是到直9C的研制,航电系统一下子要上总线,特别是飞控系统的超调,改了软件马上就能发现问题。直9C当时干得很困难,有一次为了攻克一个技术难题,整个组里的同事轮流休息和吃饭,团队合作起来非常顺畅, 从公式推算、到编程、再推导计算, 解决了许多问题,最终通过不断摸索和学习,攻克了飞控系统的超调难题。这一难题的攻克极大地鼓舞了研制团队,当时参与设计的11名设计员坚信:一定能研发出自己的直升机给世界看!这些进步青年, 起到了先锋队的作用,也为602所留下了异常宝贵的精神传承。

这是直升机所建所初期中青年发出的力量,更是老一辈我国直升机从业者坚定诚挚的爱国情怀和求真务实的职业精神。

峥嵘岁月,老一代直升机工作者永远跟党走,为国家分忧、为民族奉献的优良传统,已成为我们的核心基因。

光阴荏苒,老一辈直升机工作者永葆报国之志,永怀人民之心的高尚精神,也成为了推动直升机事业进步的强大动力。

当年的青年,如今已到耄耋之年。在航空工业的发展征中,一个个故事让我们明白了那一架架战机是如何承载着使命飞上祖国的蓝天。而时代的使命更成为了直升机工作者的不变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