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一篇 下一篇
  2. 第3685期   20210723
  3.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从亮一点到亮一片

——记航空工业成飞刘时勇劳模创新工作室

杜星婷 翟朋涛
  铁花飞扬,他们是面罩之后的勇士。铆钉闪烁,他们是执“枪”先行的英雄。坚守岗位,雕琢装配匠心。沉淀激情,精铆腾空战鹰。他们来自一个共同的“王牌团队”——航空工业成飞刘时勇劳模创新工作室。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响亮名字”——党员。
  责任如磐“明星大师”牵头“王牌团队”
“我1988年进厂,1992年入党,到今年党龄近30年了。”谈及这30年,刘时勇历历在目。
  刘时勇,全国劳动模范、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航空航天月桂奖大国工匠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他见证了“国之利器”的换代升级,目送过各型号飞机翱翔于蔚蓝天际。
  “能够到成飞工作,还入了党,感觉得到了上天的眷顾。”刘时勇笑着说,由于进厂后表现优异,党组织很快便注意到了他,再加上自己“有想法”“有拼劲”,入党之路很顺畅。入党之后的他,更是干劲十足地发挥着党员示范引领作用。
  1998年,刘时勇获得集团三等功,这对于28岁的他来说颇具份量。2004年,他在全国飞机铆装钳工技能大赛上拔得头筹,并于同年荣获“全国技术能手”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作为一名老党员,一名参与多个系列上千架战斗机的铆装钳工,刘时勇攻克技术难关60余项,解决技术难点100余项,累计节约成本近3000万。
  “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一个民族才有希望。”为进一步整合劳模资源,高效发挥劳模群体的影响力、驱动力和创造力,2015年,以刘时勇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正式挂牌。从此,“从精品到精英,从优秀到卓越,从一枝独秀到群星灿烂”的工作理念在工作室开始蔓延开来。
  强强联合“二刘”大师彰显“一流”技术
“他主外,我主内。”谈及工作室成员、首席操作技师刘勋琦,刘时勇这样说道。
  作为工作室中常年扎根外场的刘勋琦,在排故第一线练就了一身硬功夫,知道哪个部位出现什么问题,他脑海里就能马上想出解决方法。
  一天中午下班后,刘勋琦骑着自行车如往常一样准备出厂,这时急促的手机铃声响起。
  “老刘,某机型要紧急补强……”经过简单询问,刘勋琦赶紧调转车头,往厂房赶去。当时正值初夏,正午的太阳格外刺眼。赶到机库时,他已是满头大汗。顾不得其他,他半蹲着艰难地钻进机身,侧着身子从缝隙靠镜子的反光观察着补强位置,陷入了沉思。
  由于所在部位施展空间极为狭窄,要进行修配、制孔、锪窝、铆接、打磨、粘接等上十步工序。他半蹲着反复修配,汗珠一次又一次从脸颊滑落,他就这样坚持了四个多小时,直到补强件完全贴合精准安装。
  “建党100周年,我的党龄也有十年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刘勋琦觉得,工作中一定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解决问题,这样心里才会踏实。
  这两位大师,一个以力满劲足占优,一个以灵巧迅捷见长。在外由刘勋琦拆除框缘附近的连接件,并利用自身优势撬开搭接处;在内,刘时勇凭借纤瘦的身型,穿梭于机舱内部,运用高超技艺切除裂纹,修补区域。
  两位大师内外搭配、强强联合,以行云流水般的节奏排除万难,也让工作室的名气越来越大。
  “新老”接力变革的是时代不变的是传承
“铆接钳工不仅能吃苦,还要肯动脑。”工作室成员中的“90后”刘强,进入飞机装配行业短短数年,从众多年轻技能人才中脱颖而出,获评2019年公司工匠之星和2020年公司“先进工作者”称号。
  刘强把每一个工件、每一次铆接都当作艺术品去精雕细琢,努力使自己铆接装配的每一个部件都成为“免检产品”。
  在业务工作中,他刻苦钻研,每次接到加工图纸,他总要仔细研究,多想几种思路方法,努力提高操作技能。试飞飞机空间小、问题多,他通过更换某型机封闭区格框,优化了某型机辅助动力系统支座安装超差问题。
  工作室实行导师带徒工作机制,刘强和所有的年轻人一样都签订了“一对一”师徒结对协议,这也大大推动了工作室“新鲜血液”的输入。
  自工作室成立以来,先后培养出全国技术能手、航空工业技能专家、中国技能大赛获奖选手、四川省职业技能大赛获奖选手、成都市百万职工技能大赛获奖选手等十余名全国、省市技能人才,以及数十名“80后”劳模、“90后”劳模。
  2020年,刘时勇劳模创新工作室被中华全国总工会评为第三批“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飞机生产线上,青年一代稳稳接住前辈手上的接力棒,传承奉献和创新基因。
  从亮一点到亮一片,刘时勇劳模创新工作室新老党员共同系牢航空人的初心和使命,肩负传承者的责任与担当,沿着前辈的足迹奋勇向前。
  纵前路横亘激流险滩,他们,以身铸器未有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