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一篇 下一篇
  2. 第3663期   20210507
  3.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幸福味道

金桂玉
  “人活着的时候,只是事情多,不计较白天和黑夜。人一旦死了日子就堆起来:算一算,再有二十天,我妈就三周年了……”简单朴实的开场白里,贾平凹开始了对母亲的回忆。但其实,说起的都是些琐事。比如三年以前打喷嚏时母子俩的说笑,又比如从前伏案写作时间久了母亲常念叨“世上的字你能写完吗,出去转转么”,再比如母亲出门去街上买自己爱吃的青辣椒和萝卜的情形。没有刻意的抒情和升华,细细读来,却让人觉得克制隐忍,忍不住想要大哭一场。字里行间对母亲的思念藏也藏不住,“三年里,我一直有个奇怪的想法,就是觉得我妈没死”“我常在写作时,突然能听到我妈在叫我,叫得很真切”“或许,她在逗我,故意藏到挂在墙上的她那张照片里”……三年里总不愿相信母亲的离去,直到回乡上坟,才猛然觉醒,以致在坟前“热泪肆流,长声哭泣”。
  文章看完不禁想起了自己的母亲,和文中的老太太有着不一样的脾气和习惯,于我,却又一样的重要。
  年幼时,母亲总是在忙碌。家里姊妹多,衣服鞋子都是母亲亲手缝制的,早上五点多起床上早读课,每次迷迷糊糊地被叫醒后,总能看到昏黄的灯光下,母亲在一针一线做着活计,纳鞋底、裁鞋面、缝鞋帮,不几日一双新鞋就能做好。白天里,做饭、洗衣、喂牲口、做农活,似乎总也停不下来。孩子多我们却也没受什么委屈。新年里,每人都有一身新衣裳,一双新棉鞋,初一一早也都能兴高采烈地等着肉馅饺子热腾腾的出锅。因为母亲在,物质并不富裕的童年,我们得以快乐地度过,并且每次想起来的,也都是些趣事。
  上学后,母亲从此多了一份牵挂。初中开始住校后每两周回家一次,每次到家,不管几点,总有热菜热饭留着。寒暑假里母亲更是变着花样做饭,粉蒸肉、水煎包、手抓饼、菜盒子、鸡蛋煎饼……一个假期胖十斤,对我来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返校的时候,背包里、行李箱里,无一例外满满的都是些吃的喝的。不管是烙的干饼、炸的麻叶,还是新鲜面包和酸奶,她都细细包起来放好,走的时候还不忘叮嘱:“到学校里别舍不得吃,晚自习结束要是饿了,就吃点再睡。”丝毫不受当下以瘦为美风潮影响,一心一意想把我喂胖。因为母亲,“回家”变成了一件让人幸福得冒泡的事。
  工作后,母亲开始变得唠叨。每次电话里总是说个不停,“工作总干总有,自个别太累了”“钱多少是个够啊,多了多花、少了少花,别把身子熬垮了”“整天坐着,晚上一定要出去锻炼锻炼”……结婚以后,母亲的唠叨就更多了,“俩人在一块心要放宽些,不能动不动就吵架”“不要总出去吃,时间够了自己买菜做饭才健康”“夏天别贪凉,不要一直对着空调吹”……因为母亲,才知道被人惦念有多美好。
  一句句的唠叨里,母亲的白发也渐渐多了起来。“儿行千里母担忧”,从小到大,母亲盼望的,都只是我们几个能够好好的。所幸,她还身体健康,还可以再“管”我们几年,不至如贾老所言“出远门再没有人啰啰嗦嗦地叮咛着这样叮咛着那样”、“有了好吃的、好喝的也不知道该送给谁去”。今晚回去要给母亲打个电话,问问她种的菜长得怎么样了。这个周末也回趟家,跟她唠唠嗑,顺便带盒红豆饼过去。嗯,就这么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