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一篇 下一篇
  2. 第3663期   20210507
  3.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航空人的航空情

刘连生
  我生于1951年初,今年70岁。1968年入伍,1971年退伍到太行仪表厂(现航空工业太航),在这里工作生活了整整50年。到太行仪表厂工作,缘于部队一名战友的话。他说他们那里的仪表厂如何好,给了我很深的印象。正好复员后太行仪表厂招人,又是航空企业,我就申请来到这里。
  1973年,公司推荐我到北航学习。车间鼓励我充实自己,积极进步。我给自己安排了高中数理化课程,天天坚持学习到凌晨。在宿舍怕影响别人的休息,就到厂里。晚上时间不够用,就抓紧工余。最后,我顺利被北航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招收,度过了四年的大学生涯。学习期间,我们和老师不仅仅是师生关系,甚至更像是长辈和孩子的关系。当时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工厂、农村和部队,走到哪里,老师就把教学工作带到哪里,与我们共同“摸爬滚打”。只要我们愿意学习,白天晚上都会有老师陪着我们复习答疑,有时熬到晚上十点多才回家。毕业多年了,老师仍然记得我们的名字,我们去北京也会去看望他们。谢希文教授到山西时,我们曾经见过一面,谈到李纪尧先生时,说到他一直从事的是金属内耗方面的研究,我有些自责自己没有早知道李先生的专长,否则我会紧跟他学到更多的知识,因为这正是弹性元件最需要掌握的内容。
  四年后毕业回到公司,安排我在七车间试验组,一直从事工艺工作。期间还在冶金科兼任过试验员。2011年退休至今仍经常受邀帮助车间解决一些生产中的问题。可以说我为党工作了50年,为航空事业奉献了50年。工作几十年来,总结了几点工作感受:第一,遇到问题多联想、多逆向思维。在工作中,最糟糕的莫过于惯性思维模式,它是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最大障碍;第二,建立标准。我编制和参与编制了许多行业标准、养成了建立标准的习惯。比如,薄的弹性元件对材料和工艺有独特的要求,因此建立符合产品特点的企业材料标准、工艺标准是很有必要的。仪表零件热处理不同于其它机械零件,它有自身的特殊性,不能照搬别人的经验;第三,不推诿。遇到问题首先自查,仔细查找自己分管的工作有没有错误,或者可能出现的纰漏。不要想当然认为是别人工作失误造成的。此外,在分析故障时没有多么神秘和复杂,比如断裂故障的原因绝大多数用放大镜即可判定。技术问题最终还是要追责到责任人处理;第四,勤总结。随时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记录下来。也许后来发现是错误的,那就再改正过来。不断充实完善、铢积寸累,经验丰富了,工艺的可操作性就会越来越好,自己的思路也会越来越清晰。处理问题要注意分类,比如热处理最好按金属类型找出工艺的差异。把实践中的问题理论化,做到逻辑性地解决问题。这些都是书本资料上没有的经验;第五,多交朋友多拜师。一颗脑袋再聪明也不可能是全才,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在工作中,不仅需要与本单位同事之间合作,在外单位也应多交朋友、多拜师。这样,遇到不同问题时,很快与专业人员讨论,就能直接得到更专业的指导;第六,活到老学到老。涉及热处理工作范围的知识相当广泛,很难全部熟练掌握仪表用各种材料、热处理工艺、金相组织、故障分析的各种知识。唯有边实践、边学习,并且长期坚持下去,才会不断升华自己、充实自己。这是我的一些工作体会,让我们互勉。
  年轻一代的航空人,承载着航空工业的希望,他们继续奋斗,硕果累累,相信年轻人比我们老一辈更出色,我祝愿航空工业的明天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