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一篇 下一篇
  2. 第3663期   20210507
  3.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一场跨越时空的“爱恋”

张江林与父母在一起。年轻时的张江林。

黄蕾
  清明前夕,江苏常州市烈士陵园张永和的墓前站着一位古稀老人,他喃喃地说道:“敬爱的父亲,您知道吗?今年是新中国航空工业创建70周年,咱AG600完成灭火任务系统今年首次科研试飞成功、民用载人飞艇AS700也将在下半年首飞,如今的航空工业真的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了!”
  这位古稀老人名叫张江林,出生于1951年11月,是航空工业长沙院的退休党员,曾担任航空工业长沙院的副总工程师,获得过“湖南省直优秀共产党员”的荣誉称号。
  航空父子兵在航空工业集团并不少见,张江林和他的父亲就是其中的一对。这两父子用毕生的精力相继与航空工业进行着一场跨越时空的“爱恋”。
  张江林的“航空梦”要从他的父亲说起。张江林的父亲张永和1946年参加革命工作,是一名离休老干部,在解放战争中随同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从东北一直打到江西。在同国民党军队战斗过程中,张永和吃够了没有飞机的苦,很多战友在敌军的枪林炮雨中不幸牺牲。所以后来50年代初期,张永和得知中国要建立航空工业时,他毅然脱下军装,来到三机部320厂,参加新中国的航空工业建设。“在歌里,在梦里,生死相依苦恋着你,纵然是凄风苦雨,我也不会离你而去……”张永和用毕生的精力与航空工业“恋”了一辈子,先后担任过三机部332厂厂长,三机部370厂副厂长等职务。
  张江林从小在航空厂所长大,耳濡目染并亲历了过去航空工业的举步维艰。1954年,中国第一架飞机初教5在南昌320试飞成功。张江林的父亲高兴地抱着儿子:“我们的飞机造出来了!我们再也不怕美国人了!”当时还只有3岁的张江林,第一次对“飞机”有了懵懂的印象,看着大人们兴高采烈的样子,张江林心想:“我长大了一定也要造飞机!”
  1962年9月,人民空军在南昌320厂上空击落了国民党第一架U-2飞机,当时飞行员跳伞死亡,部分飞机残骸落到了320厂飞机跑道上。当时张江林在320厂学校读高小,父亲带他去看飞机残骸,语重心长地对他说道:“美帝和国民党时时刻刻都在侵犯我们,儿子呀!你一定要好好学习,为祖国的航空建设贡献力量,造出比美帝和国民党更先进的飞机来,让他们再也不敢欺负我们!”父亲的话就像烙印一样深深地烙在了张江林的心间。
  北京航空学院飞机制造专业毕业后,张江林被聘为兼职教员。在任教员期间,他始终为没有亲自参与到航空建设第一线而遗憾。1978年,三机部决定在湖南长沙成立“第三机械工业部第三设计院”,听到消息后的张江林毅然收拾行囊告别北航,投入到“航三院”的建设之中。张江林与“航三院”这一“恋”就是33年。
  古稀之年的张江林伫立在气势恢宏的航空工业长沙院大门前,伴随着身后川流不息的车流,他的记忆回到了43年前刚建院的时候。
  “刚来三院时,香樟路这一片到处是坟山乱岗、闲田淤泥。我们这些大学生放下纸张笔墨,在李德崇老院长的带领下,一锄头一锄头地开始建设航三院。”张江林从大门口进到院区,他一会儿指着小鱼塘、一会儿指着停车场回忆着当年建院的场景。“院里那会儿是荒山野岭、杂草重生,你看这些树都是我们当年亲手种下的,当年的小树苗现在都长成苍天大树了!”张江林抚摸着树干回忆道。
  “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是当时建院的时候缺水泥盖房子。那会水泥很难买到,我和老刘大年三十跑到湖南新化,整整排了7天的队,初六那天才拖了两车水泥回来!这两车水泥解决了三院的大困难,有了它们才有了后来的办公楼。”说到这,张江林自豪地笑了。
  三院的第一批建设者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年轻大学生们,他们住着民房、踩着淤泥、挽起裤腿,干着搬运工、修理工、泥瓦匠的活儿,一砖一瓦地建设着三院。他们就像是一个个魔术师,办公楼、宿舍楼、小花园在他们的手中拔地而起,为航三院后来的蓬勃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院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后,张江林和同事们就投入到了设计工作之中。三院的主要任务是全力保障军品任务的固定资产投资建设。老一辈设计师用圆规、直尺、三角板,一笔一画为新中国航空工业的建设描绘着美好的未来。“那时候设计条件真是艰苦啊,我们要趴在桌上画图,但夏天天热,图纸容易被汗水浸湿起皱,我们就在手臂上缠一条毛巾用来吸汗;每到冬天,我们就人手一支烟,无论男女,每画一笔就拿烟把墨水烘干。设计出现更改时,要在硫酸纸上刮掉重新画,那时候我们设计人员都练就了在硫酸纸上刮三遍而不破的本事。”那流畅的线条、那工整的字迹,每一笔背后都凝聚着型号任务建厂投产的希望,每一张图纸都铺就成航空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基石。
  “我们也并不是一直都有活儿干,曾经一度要靠我们自己出去开拓市场。每年过了春节我们就出去找项目,有两年的元宵节我和刘惊虎就是在哈尔滨120厂和兰州135厂度过的。”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以张江林为代表的三院人走过千山万水,千方百计在“军转民、内转外”中一点一滴闯市场、揽项目,经受了市场经济的风风雨雨,事业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在老一辈航空人的引领下,长沙院的足迹慢慢遍及民用航空、工业制造、工程建设、电子信息、金融服务等国民经济各大领域,成为改革开放的先遣队。“手工画图时,一个3000平方米的项目,得画三个月;使用计算机和设计软件后,一个30万平方米的项目不到一个月就画完了。”一张张蓝图化为一座座地标建筑,拔地而起,见证了祖国欣欣向荣、阔步向前的景象,也成为了航空工业搏击民用市场的独特印记。
  “我为参与了新中国航空工业的建设而感到骄傲和自豪。现在接力棒传到了年轻人的手中,希望你们牢记‘落后就会挨打,强国必强军!’只有航空装备领先了,我们才会有和平的保障,才会有岁月静好的幸福生活!”张江林对长沙院年轻人发出殷殷嘱托。
  采访完毕,张江林眼泛泪光,轻轻地哼起了《共和国之恋》。“你恋着我,我恋这你,是山是海我拥抱着你;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是血是肉我凝聚着你;纵然是扑倒在地,一颗心依然举着你……”张江林父子对他们与航空工业这场跨越时空的“爱恋”终不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