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一篇 下一篇
  2. 第3662期   20210430
  3.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草棚子里飞出金凤凰

何菲
  1975年12月29日10时,首架运8飞机在汉中腾空而起,载着欢笑、汗水、泪水直上云霄,奔向祖国蓝天的怀抱。
  “我看着飞机冲上天空,在我的视野里渐渐变小,直到消失不见,眼泪在眼眶里打转,高兴啊,我实在太高兴了。当时我借师傅的自行车,从山上骑了十几公里下来,寒风呼啸,手冻得通红,我们几个小伙子却热血沸腾,就是为了看一眼……”杜根成动情地谈道。当年24岁的小伙子如今已满头白发,清晨的阳光照在他身上,头发愈加花白,整个人却精神矍铄。
  杜根成,1951年生人,曾任航空工业陕飞原部件厂厂长。运8飞机的成功研制,创造了我国航空工业史上当年转厂、当年安装型架、当年试制、当年首飞成功的奇迹。自此,我国没有国产中型运输机的历史结束。
  接到生产任务的时候,工厂的基本建设才刚刚开始,并不具备生产条件,为了使这架飞机能够尽早上天,大家自己砍柴搭草棚创建车间。因此,当它飞上天空的时候,人们开玩笑说“草棚子里飞出了金凤凰”。
  传说中的凤凰非梧桐不栖,而运8飞机这样的“金凤凰”,想让它在草棚子里出生,别提有多难了!1974年,运8飞机转厂工作全面铺开,大量工、夹、模具和模线样板、工艺装备源源不断运进工厂,可是急需用的两个厂房只是一个空壳,风、水、电、暖设施均未动工。车间副主任杨世灿是个女同志,带着职工爬上房顶治漏。焊接塑料通风管没有焊枪,一位老师傅跑遍汉中地区十几个厂,借来一把旧焊枪,分解测绘出图,试了一次又一次,造出了十几把焊枪。不会弄,又到兄弟厂去学,几天后,不仅焊工学会了,就连铆工、文书也学会了。为了给地面、地沟铺瓷砖,热处理工袁作安主动要求熬沥青。东方尚未破晓,他就开始点火、添柴、熬沥青,再肩挑一担担滚烫的沥青送到现场,一直忙到深夜,衣服烤焦了、皮肤烫伤了、眼睛熬红了,他从未吭过一声……没有人计较自己付出了什么,还总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多。
  “我们这一代真得好‘傻’,就是单纯想争口气!”当时杜根成是陕飞部件厂一名铆装钳工,在飞机的前段工作,飞机前段是气密舱,有严格的温度要求,厂房的条件无法满足,大家只好搭起帐篷,再在帐篷里点上木炭,保证温度,憋着一口气进去进行气密铆接,最多干上半小时就得出来透口气,多待一会儿就被熏晕了。一人出来,另一人进去顶上,大家就像完成一场接力赛。白天干,晚上接着干,饿了食堂带个馒头把肚子一填,困了躺在厂房里睡一会儿。就这样坚持了快3个月时间,等到天气暖和了,温度达标了,才恢复正常生产。
  “绝不会让运8会战的‘列车’在这里晚点”,这是部装厂全体职工共同的心愿。1975年1月,天气寒冷,连日阴沉。深夜时分,寒风一阵一阵刮起,而部装厂房内灯火通明,风镐、铁锤声、水泥搅拌机声交织在一起,小伙子们穿着汗衫抡大锤、挑泥沙、运碎石,你追我赶,川流不息。大家是在挖全机部件大型架所需要的29个地基坑,这里面最大的型架有两层楼高,大型架基础坑要挖十多米宽、三十多米长、一米多深,还需要采取各种防护措施。工作量很大,常规需要半年才能完成,他们只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在我们工人的时间表里,只有年底运8上天的总进度,没有一天工作8小时的时间限制。”型架安装和组合件铆装阶段,许多同志经常连夜奋战几十小时不下火线。领导动员大家休息成了难题,只好采取强制手段——停风断电。“我们每一个人都愿为运8会战出力流汗,也因为参战而感到无比光荣。”现在回忆起来,杜根成脸上也洋溢着一股自豪。
  “后来啊,当我们把机身交到总装厂的时候,在机身中段披了一段红,总装厂的职工整齐列队,敲锣打鼓,夹道欢迎。我们把机身交给了他们,也就是把接力棒传到了他们手里,把那份期待又寄托在了他们身上。这股子拼劲没有在任何地方松懈,大家一鼓作气继续干。我记得总装厂厂房两端是高十几米、宽八米多的好多扇大门,说是大门,就没有门。冬天整个厂房像个大风洞,寒雾迷漫,冷风嗖嗖,外面下大雪,里面飘雪花,大家也咬牙干,谁都不想耽误节点!”
  “现在回忆起来,那时候条件太差了,但所有人都为着飞机上天这一个目标铆足劲儿干,大家一起也就没觉得有那么苦了。现在我退休了,还是住在厂区附近,从外面看着厂房越修越好,心里还是非常欣慰的。”
  “地面的工作干得越细致、越扎实,飞机才能在空中飞得越轻盈、越稳健。你们看我现在在院子里种了这么多树,尤其是这柿子树,结果的时候很多人都跑来拍照。我在养护上花了一番功夫,根深才能叶茂呐。我们都是铺路人,现在路越走越宽,我们都看在眼里。但是你们不能自满,现在条件这么好,要沉下心来研究,探索新的机种,这才是基业长青之路呢!”
  说罢,老爷子缓缓起身,掸了掸身上的灰:“我和他们约好了教他们玩空竹,该走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