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一篇 下一篇
  2. 第3662期   20210430
  3.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与航空新闻事业同成长

荣为人
  人的一生,不一定有惊天动地的经历,但少不了有值得自豪的回忆。我最值得自豪的有两件事:一是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参与抚远荒原建设成为“北大荒”的新粮仓;第二件事就是作为航空工业同龄人,参与创办了一张报纸,成为航空工业新闻事业队伍中的一员。
  在上世纪80年代,国务院各部委创办了一批立足各领域的专业报纸,航空工业部创办了第一份公开发行的报纸,即现今《中国航空报》的前身。1986年创办时拟定的报名是《航空时报》。“航空”是本业,而“时报”既寓意新闻报道要抢时间、抓时效,又喻示新闻工作要体现时代感,要紧随时代发展、跟上时代的脚步。1986年5月14日上午我到报社正式报到,成为航空工业新闻队伍中的一员。就这样,一干就是25年。
  尽管到报社之前,我在所里宣传部工作了6年,期间还在《人民日报》举办的新闻函授学习了一年,但是真的从事新闻工作以后,感觉到在这个新的领域,还要从头起步,认真实践。
  从《航空时报》开始,经过《中国航空航天报》到《中国航空报》,我们始终把新闻报道放在第一位;按照新闻规律办报,“在重大问题上不缺位,在关键时刻不失语”,在国内众多报纸中,确立了航空新闻媒体的权威性;并且发挥专业编辑熟悉航空、精通外语的优势,除了采访报道国际航展,还创办了英文版的《文摘》,向世界传播中国航空工业的声音,在外商和驻华机构中有近百订户。
  记得1986年10月在南昌采访航空工业部职称改革工作会议,7天会议中有六家试点单位介绍经验,还有分组讨论;那时每天都要了解会议情况,汇总当天内容,整理稿件素材。最后一天,上午会议刚刚闭幕,我来不及吃午饭就回房间赶写稿件。中午与会代表会餐还未结束,我就拿着千把字的稿件请主持会议的部党组成员、部机关党委书记王景茂审稿,王书记很惊讶地称赞航空报记者的工作效率。
  新闻报道提倡“抓活鱼”,讲求实效,讲究质量,重视新闻价值;一有新闻线索,马上跟踪采访,然后及时报道,跟上事物发展的快节奏。记得1988年9月,一天上午在部机关开会时得知何文治副部长下午出发去合肥调研运7飞机使用情况;然后去西安与民航系统一起召开运7飞机工作会议。那时候运7飞机已经开始交付民航,是我们民用飞机走向市场很重要的起步。中午回报社的路上,王钟强副总编就要求抓住这次机会,跟随领导采访。那时已买不到飞机票了,于是我决定乘当晚的火车到合肥,争取第二天与何副部长汇合,采访调研活动。结果当晚去合肥的火车票也没有了。最后我拿着记者证上了火车,在卧铺车厢里坐了一夜;第二天赶到合肥骆岗机场,跟随采访这次调研和随后的运7工作会议。我们及时跟踪采访,其后《航空时报》刊登了运7工作会议的消息,还有运7进入民用飞机市场以及航空工业重视民机发展的连续报道,取得比较明显的效果。
  新闻报道重视第一手材料,无论何时,都要尽快赶到新闻现场采访。1998年夏季,我国长江流域遭遇特大洪水;嫩江、松花江水位上涨、频频告急。就在松花江水位不断上涨的紧急关头,报社获悉哈尔滨飞机厂和东安发动机厂抗洪抢险的民兵队伍已经进驻松花江心的太阳岛,于是决定派记者去哈尔滨抗洪前线采访。那时候,我父亲在医院刚刚动完大手术,我在床边守护了一夜。听到要派人采访,可报社一时抽调不出年轻的男记者时,我主动要求承担采访任务。领导再三权衡,同意了。于是我赶快去医院告诉父亲要去采访抗洪,不能在床边守护他了。我父亲听到我说要去采访,只说了一句:“我床下还有一双解放鞋,你可以穿。”
  当晚我坐飞机到了哈尔滨东安发动机厂。厂领导问我们采访有什么要求,我说只有一个要求“上岛”。我们随着慰问抗洪民兵的厂领导乘车来到太阳岛上,采访当时奋力处理险情的抗洪队员。后来得知,我们在太阳岛上那两天,松花江第三次洪峰通过哈尔滨江段,超过历史最高水位0.84米。在重大事件关头,航空报记者就在第一线,没有缺席。
  优秀的记者往往能在事件性新闻发生的第一时间出现在新闻现场,往往能在非事件性新闻成长的过程中抓住事物发展的主线:1986年10月,记者万力民跟随机组飞上世界屋脊,采访运8高原试飞;2003年抗击非典,总编辑张铁钧和记者承京穿上防护服,进入三六一医院隔离区采访;2008年5月汶川地震,记者焦静波随集团领导深入震区采访抗震救灾……至今我们依然可以自豪地说,在这些载入史册的大事件发生时,航空报的记者都没有缺席。
  《中国航空报》关于国企改革三年脱困的报道是我又一段难忘的经历。2001年是中央提出国企改革三年脱困目标的最后一年。航空报在长达数年跟踪国企改革的基础上,派出记者到沈阳黎明公司采访。4天时间里,我和杭晓宁还有黎明公司宣传部的董芝会深入基层,用8篇通讯全面、深入地报道这家国有大型企业改革脱困的做法和成效。这个选题抓住国企改革的难点和突破口,和上了中央推进国企改革的步伐和节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报道发表后,中宣部把黎明公司作为当年6家国企改革的典型之一,组织新闻记者到黎明公司做进一步深度报道。
  我们连续多年跟踪报道“中国高技能人才楷模”鲁宏勋的成长过程,2003年开辟了《能工巧匠》栏目;2004年1月开始,以4个整版的篇幅和连续报道开展“做一名现代工人”深度报道,引起企业对培养和使用高技能人才的重视。
  作为新中国航空工业的同龄人,我为航空工业新闻事业的创建与发展贡献了一份微薄的力量。
  希望今天报社的同仁们能够继续努力,把航空新闻事业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