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一篇 下一篇
  2. 第3651期   20210323
  3.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病”前预防 促进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

陈迪波 程晓敏
  在航空工业昌飞设备保障车间吕蒙工段一班班长蔡志杰的办公桌上,经常可以看到设备管理与维修各类工作表单,诸多事项通过表单清晰呈现。两年前,为建立设备全寿命周期档案,他率先补充原来不够完善的故障履历本信息;针对一些老旧设备资料不全或丢失的情况,他三番五次找厂家询问缺少的参数,连续一个多月每晚加班进行完善。
  2018年,昌飞开启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随着设备自动化、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高精度数控设备和航空专用设备的使用状态与效率,成为品质提升的重要保证。在新形势新任务面前,“被动维修模式”已难以满足公司科研生产的需要。公司设备运行保障部门应势而动,着眼构建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新模式,提出“治未病”理念,变被动为主动,致力于向“预防性维修模式”转变,尽可能减少设备停机时间和维修费用,保证设备精度和稳定运行,为生产交付保驾护航。
  公司设备保障管理“治未病”包含“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三个环节,提高其抵抗故障的能力,防止故障处理完成后复发。最终目标是消除一切可能的故障隐患,使设备达到长期高效稳定运行的状态。
  立足“未病先防”,将设备A/B角管理及考核作为管理核心,以设备巡检及专业保养为抓手,确保第一时间发现故障隐患,提升设备完好率和开机率。“去油污脱黄袍,漆见本色铁见光”,这是数控厂四班班长刘权的设备保养“口诀”,他说10年来自己坚持每天进行设备维护点检,对提高加工效率有很大帮助。围绕“既病防变”,构建以“预防性维修、自主维修”为主线的故障隐患消除体系,确保第一时间消除故障隐患,减少停机时间。在隐患消除及维修保障方面,设备保障车间员工蔡志杰坚持“24小时服务圈”,通过快速响应,做到保养、巡检及处理“三到位”,竭力为生产车间提供优质和专业的服务。针对“病后防复”,搭建技术知识管理、设备问题管理、储备备件信息管理三大信息库,实现设备健康档案大数据记录,降低重复故障率,确保预防性维修问题闭环和备件储备充足。
  根据动部件厂繁重的任务需求,设备保障车间成立了以技术骨干黎雪明和魏巍为组长的A类长线件设备保障团队。团队通过加强日常保养和管理、主动与使用单位沟通、实施专业保养和预防性维修等举措,从“被动维修”思维模式中跨步“走出来”,实现了从设备维护“救火队员”转变为“保健医生”的角色转变。
  针对公司数控、精密、专用等设备维护保养中的难点、重点问题,设备保障车间成立胡辉劳模创新工作室,致力提供问题解决方案并付诸实施。“需要保障的设备多,且种类、新旧程度不一,必须借助管理手段提高效率。”胡辉深知学管理用管理的重要性。他牵头开展各种设备的维保指导手册编制等工作,带动设备管理和维修保障人才成长。随着“预防性维修模式”的推进,在巡检、专业保养和自主维修等项目中出现了一些关重瓶颈问题。此时,工作室主动担当,针对问题涉及的专业,定人、定计划、定节点,拉动问题逐个击破;还牵头完成500余台关重设备巡检单的梳理和修订,并为每台设备定制“体检套餐”,对其状态进行精准监控。提起“定制化设备‘体检套餐’,实现故障精准预防”改善项目,胡辉说:“这个想法是在自己体检时闪现出来的,体检过程中的套餐式服务,设备保障管理也可以参照,选取一台设备做试点后,见到了效果,便着手推广应用。”
  近一年来,昌飞深入推进设备管理“治未病”理念,《设备管理全寿命周期智能化的探索与应用》课题成果荣获第四届全国设备管理与技术创新成果二等奖。随着设备维护的基础强化、体系完善和数据积累,公司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新模式成效显现,设备在复杂的加工环境中稳定运行,在促进科研生产任务完成的同时,较好地保证了产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