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一篇 下一篇
  2. 第3637期   20210122
  3.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两根锯条

张昕
  每一件别人不愿干的活,往往都有它的技术难点,每一次攻克难点的过程,都是提升技艺的好机会。“这家伙,真是又难又急。”一位师傅埋着头一边说着,一边上压板、定参数、换刀具、找落点,闷热的车间里,汗水划过额头,糊住了他的双眼。毛线手套擦一把,直起身,靠在操作台上,摸索着按钮,“不对,还是不对……”卸工装、换工装、夹装定位、找刀点……反复摸索,一个多月的连续奋战,攻克难题,此项工艺技术获得国家专利,并在系列产品生产上推广应用,每年为国家节约资金上千万元。
  他就是全国劳动模范,航空工业郑飞技能战线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先锋榜样牛雪平。他说:“对待难题要找准它、追上它、最终打败它!我就是一名战士,目标只有胜利!”
  人们更多关注他迈进人民大会堂、登上央视的荣耀,但那百炼成钢的坚毅脚步,是怎么一步步走上领奖台?那长长的脚印怎样记录着他的人生?这得从两根锯条说起。
  1996年,在秦岭腹地的大山深处,技校毕业的牛雪平第一次见到数控机床。“7台,有5台数控铣床,2台三轴加工中心,全新的!”牛雪平掩不住眼里的兴奋,“我一眼就相中了它,就一眼!哈哈。”那是郑飞引进的第一批数控设备。刚工作的牛雪平只是个新手,新设备怎么能让他摸着。师傅们都叫他“小牛”,刚开始实习的小牛,没事就围着加工中心的谢师傅,不说也不问,就看着谢师傅与技术员一起写程序,看他在牛皮纸上编数据,看他上材料、上刀具、做工装……谢师傅被他看毛了,也看出小牛是个爱上进的,“你去考级吧,2个月后的五级考试,考过了,才有门!”谢师傅看着小牛。“有门?”小牛问,“有门!”谢师傅答。
  2个月,对于刚技校毕业的牛雪平,要过五级,真是紧之又紧,难之又难。“我父亲是转业兵,他说过,一名战士,手里有了枪,眼里有了目标,那就是奔着胜利去的。”
  五级竞争十分激烈,20个人争夺2个名额,踏实又爱钻研的牛雪平超过了工作几年的熟练工,争得了名额。正当他兴冲冲地向谢师傅表达自己的喜悦时,谢师傅拿出了两根锯条。
  牛雪平看着两根锯条,愣在那。“拿去,半年时间,切零件,这两根锯条要是断了,加工中心你就不要想了。”切割零件是最费锯条的,两根!半年!牛雪平看看锯条,看看数控中心,再看看笑眯眯递给他锯条的谢师傅。“总要试试的!”牛雪平搓着手说着,就像自己还是那个一根轴筋儿的少年。
  半年时间,牛雪平小心翼翼地使用着锯条,仔细地切割着零件。“刚开始,半夜都会惊醒,我的锯条还在不在,还好不好?”他笑着说,一两个月后,关注点就变了,好像更在乎零件了,怎么锯、怎么搓、怎么提高使用率、怎么减少消耗、怎么换个方向,这些小问题在一锯一搓中好像变得不一样了。
  “怎么样了?我的锯条还好么?”有一天,谢师傅不知从哪里转到了小牛身后。“我第一根还在用,还能用!”“是吗?我看看。”把手里的锯条递给谢师傅,但师傅却拿起小牛正在锯的零件。“你看,从这个角度,这样锯是不是更好些?嗯?”谢师傅从小角度锯着零件,随后随手把零件递给小牛,转身就走了。“我当时真是楞的呀,这是师父教我方法哩,哪里是关心锯条!”小牛后知后觉的还在那小心地试着、锯着。
  转眼半年,两根锯条,只用了一根半,零件打磨了1023个,小牛的工序也越来越顺手,觉得可以去找谢师傅了。
  他拿着剩下的半根锯条去找谢师傅,谢师傅只瞄了一眼,“来看着,可看仔细了。”于是就在加工中心上开始操作。“工作台可以旋转,主轴头可以灵活转换,切、铣相互配合,设备自己换刀动作、换工作台动作,就像科技大片呀。”对于19岁的牛雪平,这就是一场真实版的科技大片,点燃了这个少年眼中的光,心里的火。
  “你是幸运的,赶上了好时代!”谢师傅收下了牛雪平,成为一名数控技工。
  “小牛眼中都是数控中心,那是谁都能看出来的。别说为难他,哈哈,两根锯条,那是磨他的性子。那个年代加工中心是多金贵的设备,上的零件都是拳头产品,一点都不能闪失。我看小牛这小子有毅力、能思考、会转换,是个人才!”谢师傅多年后回忆道。
  驯服加工中心的过程,也锤炼着牛雪平挑战复杂加工程序的韧劲儿,随着数字技术的应用,航空技术的不断革新,对加工的要求越来越高,改进和创新成为牛雪平新的思考和挑战,开头的那一幕就成了常常上演的现实。
  从刚入厂的三轴到现在的五轴,从19岁的鲜衣怒马到43岁的沉稳睿智,从一名技工到团队领军专家,牛雪平已经成长为大家口中的“大牛”,成长为航空工业战线的“先锋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