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一篇 下一篇
  2. 第3637期   20210122
  3.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航空城里的大国工匠

郭芷岑 周博
  “叮叮叮……”深夜空旷的车间内,一阵电话铃声显得有些突兀,飞机狭窄的进气道内钻出一个纤瘦而灵活的身影,只见他麻利地走下型架,抖落满身的铝屑,拿起了办公桌上的电话。
  “喂,我是刘时勇。”“老刘,不好了,出事了,飞机吊装的时候……”
  “我已经修好了!”简短明了的一句话让电话另一端的声音戛然而止。
  “什么!你已经修好了?不对啊,老刘,你怎么知道这事儿?我听说你刚出差回来……”
  挂完电话,刘时勇抬手看了下时间,已是凌晨三点半了,以他为中心临时组建的排故队已连续奋战了8小时,他和他带领的5个入职不到两年的新员工,在高强度、紧节点的双重压力下,顺利攻克难关,排除故障。当“收拾工具,打扫卫生”的指挥从这位“刘专家”口中讲出时,所有人都在为任务的顺利攻坚而欢呼。
  “刘专家”的名号,正是刘时勇攻克无数急、难、险、重的任务而逐渐打响的,航空城里“干飞机”的,无不折服于他精湛的装配技艺,但凡“刘专家”出现之处,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
  “师父,怎样才能让一个人用眼睛看向左边的同时,也看向右边呢?”看似无厘头的一句话,却极为贴切地形容出刘时勇师徒俩所面临的难题。
  因设计更改,歼20某部件面临新旧换装,如何在新部件上制出与机体相匹配的孔成了最大的难题。该部位空间狭小,能够顺利开展换装操作已十分勉强,至于保证新部件装配的协调精度,其难度正如徒弟所说——似“两只眼睛分别朝不同方位看”般不可实现。
  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徒弟随口的一句话在刘时勇脑中掀起了一场风暴。
  “既然一个人做不到同时看向两个不同方位,那何不让两个人各自看向一个方位,这样问题不就解决了。”
  由于装配误差积累,新部件与原机体间存在较大的误差,运用传统对合方式难以使两个部件连为一个整体。而刘时勇利用“空间转换法”,在A和B两个部件之间增加一套可以相互协调的中间介质,将两部件错孔误差转换到一个中间部件进行协调配孔,最终实现了A和B的精准对合。
  对飞机铆接装配技术的痴迷和耕耘,让刘时勇先后攻关研发了“刘氏铆接法”,重合金顶铁、优化复合材料加工工具、飞机快卸口盖安装工具、高精密制孔等飞机装配技术革新20多项,均在实际生产中进行了广泛推广和应用,显著提高了飞机的装配效率和产品质量。他以一个装配专家的智慧和经验“立功”无数。
  除了是装配大师,刘时勇还是教学大师。“干我们这个行当,不仅要胆大心细,还要有想象力。”每带一次徒弟,他都要给他们上职业生涯中重要的第一课。
  有学员不解道:“胆大心细能够理解,为什么需要有想象力?”
  “想象力就是提前将整个操作步骤在脑海里过一遍,模拟真实环境下实操作业的各项环节,这样有助于流程的梳理及工具的准备,并提前预知过程中的风险项,进而降低操作失误的风险。”
  刘时勇看着眼前年轻的面孔,欣赏他们求知的渴望。自己带出的徒弟,都是能够独当一面的好手,更有优秀者成为省、市、公司的杰出工匠、劳动模范。这群小子,没让刘时勇失望——冯攀龙,航空工业集团技术能手,四川省劳动模范,“成都工匠”,公司劳模;涂俊成,四川省技术能手,“成都工匠”“青羊之星”、公司首席操作技师……这都是他人生的宝藏,他职业生涯的延续。
  从一个普通学徒一步步成长为航空装配领域的技能骨干,又一步步成长为大家眼中的标杆,掌握新一代技术,培养新一代人才,这位航空城里的“大国工匠”,不负韶华,砥砺前行,见证并推动了我国航空事业波澜壮阔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