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一篇 下一篇
  2. 第3633期   20210108
  3.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唯有技术领先方能走得更远更快

岳喜山
  2020年,庚子年。这是极不平凡的一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和很多影响全球的事件,让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而我和我的蜂窝团队,依然坚定地朝着更明确的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和新工艺的方向不断努力。
  回想2005年入职航空工业制造院时,凭着研究室前辈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笔记和一些国外资料作为线索,在时任室主任郭德伦的启发下,我选择金属蜂窝壁板作为研究方向。这个中断了近30年的技术,虽然在国外早已有了应用,但国内尚无明确的应用前景。蜂窝究竟怎么制造?用什么材质?规格如何选择?如何实现曲面金属蜂窝芯体与上下两层蒙皮的可靠连接?一切都是未知数。
  那时虽没有型号节点的压力,但申请1万元买试验原材料都要几经论证,工作两年才申请到所基金经费支持。
  伴随着中国航空工业的跨越发展,蜂窝产品渐渐有了型号应用需求,蜂窝研发团队有人离开、也有人坚守,由最初1个人慢慢发展壮大到现在的40余人。2005年到2015年的十年间,我们做了上万件不同材料的试验件,尝试了不同的焊接方法,研制了十余种不同配方的钎料,经历了方案评审的各种挫折,测试产品性能时提心吊胆等待结果的煎熬,产品上机安装时出现裂纹导致的“下马”危机,也最终因性能指标完全满足设计要求而时来运转,被主机设计所认可。
  “十三五”期间,蜂窝特殊结构所具有的减重、隔热、消音、减震、防潮等功能,使其成为越来越受青睐的多功能一体化结构,被媒体称之为“在新结构工程学上近乎超现实的梦想”。
  五年,我们研制的蜂窝产品遍地开花,在多个型号上实现了应用,已从3型飞机应用到了8型飞机,应用构件类型也从2类增加到6类。最重要的是,战机的先进性能,有我们的贡献,这一切,让我觉得“十年磨一蜂窝”中那些难以言表的辛酸苦辣,都是值得的。
  五年,我们的交付量年年增加。依靠技术创新提高产能效率,凭借合理流程提高生产组织效率,在人手减少的情况下,我们按期高质量完成了交付任务。
  五年,虽再无颠覆性的技术难关等待我们去攻克,但一些让蜂窝产品更臻于完美的技术攻关,尤其是针对不同型号飞机特殊结构的研究,从未间断。
  五年,我们做出了目前所知范围内零件尺寸更大、结构更复杂的金属蜂窝壁板,并且解决了复杂型面局部焊合率超差、表面质量差的问题,一举使焊合率提高到95%以上。
  五年,我早已不再是15年前一个人的孤军奋战。现在,我们的团队有博士在探究前沿技术,有硕士结合型号应用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工程攻关,有本科生合理优化生产流程。
  五年,我们的团队在磨合中更加融洽。大家有了工程经验,就更能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在充分的技术交流中,不强加自己的观点于别人,在讨论中形成更好的方案,已经成为蜂窝团队的常态。
  五年,我们的科研环境越来越好。2020年,院里新增了专门针对入职3年员工的青年创新基金,团队入职一年的科研人员就申请到了课题,刚好让技术上有想法的青年科研人员,能够脱颖而出。
  五年,我们追踪国际前沿技术。有些方面,我们做到了国际领先;但有些问题,还是国内外共同的难题。有一些国外已经用了很多年的蜂窝加工方法,我们始终未得要领;有一些必然要克服的技术难题,我们进展缓慢。
  五年,我们也感受到了竞争的压力。军品市场早已不是一家独大,蜂窝产品也面临激烈的竞争。这迫使我们要尽快将更多的精力转向预研,只有技术的领先能够带领我们走得更远更快。
  “没有什么是不可替代的。”从事科研工作,危机感和紧迫感让我和我的团队,从未停止探索。国外研究的新方向何在?武器装备的发展需要什么样的蜂窝结构?设计师关注的技术创新点是什么?我们能干什么,有哪些提升的空间?未来,唯有加强蜂窝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和新工艺的探索,才能良性循环甚或走在飞机研制的前面,为航空武器装备性能提升做好技术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