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一篇 下一篇
  2. 第3619期   20201120
  3.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不安于现状的“85后”

——记河北省劳动模范、航空工业惠阳特级技能专家崔显峰

姚路鑫
  “我享受改变的乐趣,我相信未来会变得更好,值得努力和期待。”说这句话时,崔显峰眼中有光。
  崔显峰是河北省劳动模范、航空工业惠阳特级技能专家、铣工技师,一名“85后”。
  在数控加工方面,崔显峰一直觉得自己“小有天赋”。简单的小零件加工方式,看一遍就会了,2008年入职后3个月,就可以和师傅换班生产,而其他新员工需要的时间是一年。实操数控加工技术也是一样,他从零起步,很快就成为公司中的佼佼者。
  而现实却给了他当头一棒,让他第一次明白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
  2017年,他和其他同事第一次代表公司去洛阳参加集团公司组织的数控加工比赛。比赛现场,其他参赛选手使用的都是具有仿真功能的电脑编程,而他们还停留在手工编程的阶段。工具和方法落后了不止一代,结果自然是铩羽而归。
  赛后崔显峰凝重地说道:“都知道井底之蛙的狭隘,殊不知,自己却已坐在井底多时。跳出自己的圈子,才能看到世界之大。”
  他开始认真思考同行业内的差距并不断追赶。操作工作不是简单机械地执行,更需要融入思考。他把每一个零件的加工都当作一次考试,突破现有框架,思考是否有流程改善的空间,以求做到废料更少、尺寸更加精准。他将每一个工艺步骤当作过去时,让自己做一名将来时的创造者。
  2019年当他再次站到集团公司数控加工赛场上,内心多了一份从容,最终在100多名参赛者中成功突围,取得了优胜奖。
  创新就是不断打破旧有合理性的过程,战胜惯性思维固然艰难,但开启新视野的快乐也无法言说。
  2018年,以崔显峰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成立,6名来自不同领域的青年人加入其中,惠阳公司数控加工创新开启新的征程。2019年,由于某项目生产任务增幅较大,现行方案已无法满足。崔显峰和他的团队打破传统编程模式,将2D动态铣削、插铣和4轴机床的程序合理优化作为精益提效和技术改进的主要突破口,经过两个多月的试制,最终零件加工时长由21小时缩短至3小时,节约了70%的时间成本,填补了公司在数控加工2D动态铣削领域的空白。创新工作室“项目管理制”集智攻关能力的“试炼”得到了验证。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们相继完成了4项科技成果、10项精益改善、16套自研自制工装,30余项产品的程序编制工作和2项流水作业生产线布局改善。
  2019年崔显峰去某公司参观,在他们的体系化数控加工厂房,百余台设备有序运转,而操作者仅有两人。在这看似简单的站位式管理背后,是极高的数控工艺理论素养和技术水平的支撑,那一刻,他再一次找到了奋斗的目标。
  崔显峰说:“航空螺旋桨、直升机动部件的生产,看似只是一个小零件,却是整个飞机平稳飞行的安全所系。零件质量不达标,飞行员就会面临极大的安全隐患。我想,这就是我和我的团队以及更多的航空人,用数控技术去创造工匠精神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