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一篇 下一篇
  2. 第3619期   20201120
  3.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零距离接触

——记航空工业郑飞外场保障团队

赵鲜娜
  接到采访外场的消息,我充满期待。基地,对我而言并不陌生,过去采写跟飞人员时,从他们口中听到过数十遍,为了用文字表达清楚,我在百度地图寻找过,甚至在脑海中也无数次想象勾勒它的样子。然而当真正踏进那片热土,零距离感受,我还是被大大震惊了。一望无际的戈壁,粗犷豪迈、雄浑壮阔,但又苍凉干燥、了无生机。面对严酷的环境,这群可敬可爱的保障人员,克服来自工作和生活上的各种困难,不惧挑战,长期坚守,好似那一排排白杨树一般挺拔不屈、并肩联手,默默奉献着青春和热血。他们昂扬乐观、忠诚担当的点点滴滴,深深打动了我。
  “把活干好才是真的好”
  客服中心郑强,肤色黑,话不多,他的一句“把活干好才是真的好”,让我印象深刻。后来我了解到,他从2016年开始,每年外场保障300多天,基地光照时间长、紫外线强,风吹日晒,长期的驻守使他看起来和当地人无异。外场最大的困难是交通,如果纯粹靠步行,事情就耽误了。为此他自己买了辆电动车,炎炎盛夏骑车勉强能够忍受,但在零下一二十摄氏度的寒冬,该有多冷却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就是这样艰苦,郑强从没退缩,以工作30年积累的丰富技术经验,及时为用户排忧解难,年均完成保障任务20多项,执行技术贯改产品近百套,给多个部队开展培训近百次。
  到达基地的当晚,郑师傅匆忙见了我们一面就离开了,因为第二天凌晨5点他要赶往200多公里外的另一个地方保障,急着回去做准备,原来说只有四五天,可两周快过去了,听说他还没回来。这就是外场,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突然想起公司客服中心的墙上,挂满了用户送的一面面鲜红的锦旗,不正是他们不辞辛苦、奔波付出的见证么?
  “将产品设计得更合理更先进”
  说起在基地的感受,悬挂室徐政建打开了话匣子,“我进厂四年,对基地一直特别向往,今年终于如愿以偿”。这个东北小伙很健谈,刚结婚没多久就到了外场,从夏到冬一路走来,媳妇儿给他寄了三次衣服,每次都说快回了,到跟前都因为各种原因回不去。他坦率道,“我理解单位的难处,来回换人费用高不说,关键影响工作的连续性。”
  作为设计,只有走进现场才能实地感受产品的性能,掌握用户体验和第一手资料,为后续优化完善提供借鉴,进而将产品设计得更合理更先进。“每次试验前都要签字、立军令状,刚来时,压力特别大,因为签字就要承担责任,总怕出问题。”回忆初来的情景,他胆怯而紧张。大半年过去,从最初的忐忑到逐渐适应,处理问题更加自信,这是时间给坚守者的回报。
  “无论哪个部门出来都代表郑飞”
  郑飞特装的徐涛,主要负责对挂弹车的试验保障、定型验证和使用维护培训,在外保障五个年头,可谓“老外场”。乐观幽默好心态,使他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年轻不少。酷爱摄影的他还富有诗意,“手持飞钺当空舞,大漠碧空放歌行”“刚别塞外胡笳曲,又逢江南小折扇”……堪称作品的照片配上自创诗句,每每都在朋友圈收获大量点赞。
  为了抵御边塞的寒冷,他定做了加厚的棉衣棉裤,即便这样,面对严寒,开着挂弹车,仍然冻得瑟瑟发抖。他豁达热心,当兵的经历使他格外有人缘。在基地有叫他叔叔的,老班长的,还有叫老徐的,但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老徐,你来我放心!”每当这时他心里像灌了蜜一样甜,“这说明用户对咱的肯定。”徐涛自豪地说,“决不能辜负这份信任。”
  在外场,挂弹车很吃香,能运能挂、操作便捷,大家争着用,徐涛总是乐呵呵尽己所能提供帮助。他之前在总装干过,对产品很熟悉,经验丰富,有问题时大家都喜欢找他帮忙。“出发时,领导就交代到基地是亮剑的,再苦再难,必须把活干好,没有任何理由。”他的回应掷地有声,“无论是哪个部门,出来了就代表郑飞,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关乎郑飞的荣誉和尊严。”
  “到了外场才体会到啥叫不容易”
  很多在家里不值一提的小事,在外场可能成了棘手的难题。石长伟去年第一次独自跟飞,基地气温零下20多摄氏度,风速四级,寒风犹如尖刀划过皮肤。11点多,接到紧急电话,火速赶到现场检查产品,发现导线在焊接处断开出现短路。郑强、宋大伟、衡登峰、石长伟四个人配合着,拉电源线、拿电烙铁,在停机坪上展开焊接战。由于温度太低,电烙铁挂上融化的锡液,很快就凝固了,反复多次,根本行不通。换更大功率的电烙铁,用泡沫板挡风,人肉围挡……各种办法均无果,只好和部队协调,将飞机拖到机库焊接。为了方便操作去掉手套,时间一长,手冻得不听使唤,他们就轮换着来。又经过6小时的奋战,终于焊上了,但谁也不敢松气,对导线再次检查。然后再次导通,显示状态完好,接着又和飞机对接检查,确认无误后,最终完成任务。“回到招待所已经深夜11点多了,饥寒交迫,才想起两顿没吃饭。”石长伟云淡风轻地说,“周边饭馆早打烊了,只好用方便面充饥。”
  于立新回忆起,有一次,一枚弹要挂装,没有吊车,全靠人力,而脚下又是海绵,用不上劲儿,空间有限,腰也直不起来,六七个人愣是使出浑身力气才勉强抬起来,又配合了两个多小时才挂好。还有很多试验是在舱内,头没法伸进去,只能凭感觉,实验室王书兴深有体会,“这和在厂里做试验,完全不一样。”
  索连宗到外场一个多月,水土不服,一直带病坚持:“这里专家云集,是学习的好地方。”特装设计员杨龙飞成熟稳重:“在这里能真正感受到产品质量无小事。”干燥、寒冷、暴晒、风沙,坚守时的孤独,等待时的煎熬,任务来时的紧张,迎难而上的责任感,特殊的群体,特殊的战场,他们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