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一篇 下一篇
  2. 第3619期   20201120
  3.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我们党支部的故事”

  倚飞愿
  今年,各项型号任务艰巨,航空工业一飞院党建文宣部党支部硬仗一场接一场。队伍越战越勇敢,党员们都说:“我们是一个温暖的团队,被共同的理想照亮。”
  每天都在奔跑

      每一天都在奔跑。“要加班饭了吧?”党支部书记张子东每天晚上6时准时问候。“早点回家!”晚上10时,他又挨个到各办公室督促大家下班。
  重建政治生态,助力转型发展,党的建设必须抓实,党建文宣部党支部责任重大。加班加点是常态,他们始终全力奔跑。宣传主管白俊丽,是一飞院党委打造舆论制高点、院情瞭望台、文化风向标的“倚天三评”的具体组织实施者,她始终保持着“每周一评”、每天发布微信公众号的高效。而这背后是两个幼子无暇照顾的心酸和无奈。党建主管刘代佳,同样“压力山大”,重建政治生态、落实“以案三促”、加强政治建设、推进“党建+型号”、构建POS……存量问题整改期、增量要求落实期、体系转型升级期“三期叠加”,每一个都是必须落地的“硬核”任务。这两天他终于抽空做了胃镜,两周前他出现了反流性食道炎的症状,可一直没空去医院。刚生下“小棉袄”的龚静,坚持战斗到生产前一天。工作最勤恳的杜军,以及入职的新党员们,一直保持奔跑的姿态。
  冬天来临,万物萧瑟,只有科研大楼的灯光每天倔强地亮着。张子东说:“用文字的力量,为科研生产使能赋能!”很快,院微信公众号上《待遂航空强国志、不负美景不负卿》的文章,感动了很多人。在最需要共鸣的时刻,它将全体一飞院人的心紧紧连在一起。这些动人文字展示了一飞院的形象,鼓舞了奋斗者的士气。在呼啸的寒风中,年龄最长的高速口值班的内保中队长说:“我是党员我得上。”出征的队伍中,挺身逆行的技术团队说:“没有什么比组织需要更荣耀!”复工复产的代表冯翃翎说道:“负责的产品是要上飞机的,耽误不得。”他千里复工的故事被广为传扬。
  “倚天侠”火了

      “倚天三评”的作者叫“倚天侠”。党员们觉得,他们每个人都是“倚天侠”:“飒沓如流星,深藏身与名。”
  在研究院小步快跑、快速变革的重要关头,“倚天三评”火了,上了《学习强国》、登上《中国航空报》,引起了院内干部职工的热议。“倚天锐评”不断向研究院的大池子“扔石子、激水花”,“快评”积极吹号角、鼓干劲,“时评”锚定研究院创新脉搏扬风帆、兴文化。全院科研主体OA在线用户只有1000多人,“三评”文章却从来都是3000+的阅读量,“倚天三评”弘扬航空主旋律、传播报国正能量、服务科研主战场,成了基层党支部的学习主题、行动导向,很多职工读一遍不过瘾反复研读点赞:“手不释卷,害怕读慢了,读漏了掉队。”“三评”团队不是一个人。深夜的奋战中,党委书记尚忠弟多次到现场为党员们交心打气、指导帮助;副书记张锋作为“带头大侠”,胸怀大局、亲力亲为,出思路、教方法、做指导。他们化身科研生产的满天星,影响和带动更多人,躬身入局,为研究院大家庭做贡献。不管多晚,办公室桌上总有同伴悄悄留下的酸奶、咖啡和纸条。大家互相的支持和温暖,就是“和你战斗在一起”。
  与科研一线贴得近的党支部,也得到了大家发自内心的支持和鼓励。一线有了最新的新闻点,联系党支部;攻坚的动人故事,讲给党支部听;党支部发布文章,大家从不吝惜赞誉鼓励。党员们出手的文字在一飞院的发展浪潮中熠熠生辉。
  办公室墙上大大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正是党支部对于新闻宣传工作的态度。入党申请人熊梦瑶说:“我们就是一飞院的记录仪,取景框虽小却装满航空人奋力前行的身影。”几支笔杆子,记录一飞院的点点滴滴,笔端有时像长笛,奏出型号研制婉转却动人的音符,有时化作呼啸的利剑横扫阴暗角落,有时又深入基层用温暖的笔触讲述一线奋斗者的故事。走路带风的身影、灯火长明的办公室、深夜发出的一篇篇稿子,党员们奋力奔跑,把航空人的声音传播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