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一篇 下一篇
  2. 第3617期   20201113
  3.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复合型青年人才培养的两个范式

李子丹
  近年来,航空工业直升机所重视青年员工培养,力求建立标准化、模块化、规范化的青年人才培养工作机制与体系。入职前开展形式多样的新员工培训,入职后采取“导师带徒”的方式深入培训,除此之外还根据部门实际发展出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由点到面,由小及大,搭建出复合型青年员工人才培养体系。
  “双线并行”的人才培养模式
  旋翼作为直升机飞行中产生升力和拉力的重要部件,被称为直升机顶上的“明珠”。在直升机所,“敢为人先、挑战自我、创建品牌、实现旋翼技术跨越发展”,既是旋翼传动部提出的专业文化理念,也是几代旋翼人一脉相承的发展目标。随着青年员工日渐增多,旋翼传动部不断思考如何从专业技术、综合能力等多方面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双线并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旋翼传动部交出的答卷。
  “双线并行”,既要兼顾所级层面的“导师带徒”青年员工培养,又结合部门实际实施青年项目负责人培养制度,搭建出“技术专家为龙头,青年项目负责人为骨干,各专业组年轻设计员为支撑”的梯形人才管理制度。
  青年员工在经过几年常规的“导师带徒”培养后,专业技术能力愈渐成熟,部门为部分担当重任的技术骨干配备跨业务域的资深导师,帮助他们在综合基础能力的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拓展,形成能独当一面的技术项目负责人。
  第一批青年项目负责人计划开始于2017年,每三年一届,当时报名的很多年轻人已经脱颖而出。今年开启的第二批计划报名人数明显上升,大家成长的意愿也更加强烈。
  2012年进入旋翼传动部工作的喻国瑞就是第一批青年项目负责人的成员之一。目前,他在直升机旋翼动力学和复合材料桨叶结构专业屡有建树,成长为优秀青年技术骨干,肩负型号攻关、前沿技术探索、团队能力提升多项重任。
  除了在专业技术上形成高效、全面的“纵向师徒链、横向师徒群”的培养模式,旋翼传动部还尝试在党建群团工作上给予年轻人更多机会。今年初夏,旋翼传动部党支部围绕“讲奉献是更应弘扬新时代精神还是更应发扬优良传统”,开展了一期辩论赛,场上辩手妙语连珠,激烈程度大大超出预期,而这也源于党小组之间的竞争。
  党小组之间的公开竞争激励部门青年更深入开阔地思考工作,同时也给予更多青年员工崭露头角的锻炼机会,专业技术和管理兼职工作并行的培养模式鼓励发展更多青年员工成为懂技术、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多元化人才成长体系
  对于已成立11年的直升机所重点实验室来说,开拓性与创新性也是青年人才培养的精髓所在。
  和其他部门相比,重点实验室有许多特殊之处,部门年轻人占比高且工作内容涉及预研等前沿领域,因此追求更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
  重点实验室的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首先体现在依托技术交流平台,搭建实验室创新人才培养孵化基地。目前,有三大成熟的技术交流平台:专家讲坛、青年论坛和创新论坛。
  专家讲坛1~2个月开展一次,邀请资深专家学者为全体员工讲授领域前沿技术和应用理论基础研究,进一步开阔视野;青年论坛每半个月开展一次,由青年骨干围绕实验室4个研究方向开展多专业、跨领域的技术交流,培养系统的技术理念;创新论坛每年开展2~3次,专门为入职3年以内的青年员工搭建基础性技能提升平台,涉及软件编程、学术论文撰写、论证报告编写等方面,引导青年员工针对基础共性问题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在此基础上,重点实验室通过实验室基金和航空基金课题为青年人才提供自由创新的自主实践路径,鼓励青年员工通过申报基金项目实现自己的奇思妙想,在导师的指导下不断历练,为将来承担更大的项目打牢基础。
  预研工作是探索性研究的过程,也需要更宽松包容的文化氛围,激发创新活力。在去年和今年的8月25日,重点实验室先后策划开展了“8·25重点实验室创新日”活动,通过举办四旋翼穿越机飞行竞技和航模比赛、“拾忆”座谈会,营造研讨创新的文化氛围。
  自由包容、兼收并蓄的文化氛围为年轻人提供了更开阔的施展空间,主持“察敌”X-M20无人机研制、喜欢尝试新鲜事物的吴令华,负责新概念旋翼式无障碍汽车“赛羚”项目、身影活跃在各类活动中的苏兵兵,一腔热血、从搞财务到搞直升机设计的多旋翼无人机专业飞手王磊等多个“牛人”藏身在重点实验室,随时准备让人惊艳。
  今天的直升机所从红色文化中走来,向绿色发展中走去。希望在未来发展中,直升机所可以培养出更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复合型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