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一篇 下一篇
  2. 第3615期   20201106
  3.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300公里,48小时跨越扶贫工作的三年

黄蕾
  300公里,高铁一个小时就能到达,但山路十八弯的贫困地区却要颠簸五六个小时。48小时,也许只是平凡工作中最普通不过的两天,或者是旅途中从一个景点切换到另一个景点所花费的时间,但于我而言,我曾经历过的这300公里、48小时,是我人生中最有意义的一段“旅程”。
  得到机会,我与同事一起到墨溪村进行实地采访。彼时正值疫情刚有好转但尚未完全解除,我们背上摄影装备、戴上口罩踏上了去往墨溪村的汽车。
  到达墨溪村时已经将近下午两点,我们匆匆扒了几口饭后就在扶贫工作队队长陈秋生的带领下“走村串户”,了解不为人知的扶贫故事。我们第一个采访的对象是邹新作,他是思想脱贫的典范,这两年靠养羊脱贫致富。我们赶到的时候他正带着7岁的孙女和5岁的孙子在山上放羊。两个孩子随着羊群打打闹闹,天真烂漫的脸上满是幸福的笑意。为了把这个场景呈现出来,我们拿出了无人机。但没想到无人机噪音太大吓坏了山羊宝宝们,它们四处乱窜,场面一度失控。无人机飞得太高拍不到羊群,飞得太低又吓着羊群了,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尝试,我们始终都没有拍到特别满意的照片。“只能靠我的文字描写能力和读者强大的联想力了。”我对同伴无奈地说道。
  接下来我们背着几十斤的摄影设备从这座山头翻到那座山头,一户户地探访贫困户。水泥路只铺到了半山腰,剩下的山路坑坑洼洼,里面还有前几天下过雨的积水,我们相互搀扶着一路小心翼翼地上山,好几次都差点摔倒。这样危险的路况扶贫工作队一走就是三年,我心里顿时对他们油然而生几分敬意。
  夜幕降临我们回到住处,同事清理相机里的照片,我就梳理当天的采访内容,拉着陈队长收集故事素材。“陈队您下午说的那座石桥,能跟我再详细地讲讲吗?”“您进驻墨溪村后的第一感觉是什么?遇到了什么让您最委屈的事情?”“您当时是怎么想到要在墨溪村种植玉竹的呢?”……这一聊就聊到深夜。收工后我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睡。窗外繁星点点,枕下溪水潺潺,而我一直还沉浸在一个个故事的脉络中,描绘着《墨溪脱贫记》的雏形,思考着如何让“它们”更真实、更生动。
  48小时,我们来回翻越了十几个山头,实地采访了15户贫困户。时间短、任务紧、条件差,但这些困难跟扎根在墨溪村近三年的扶贫工作队相比不足一谈。回来后,我将长沙院三年来的扶贫举措和成效浓缩成了11个扶贫小故事汇编成《墨溪脱贫记》,得到大家的肯定与赞许,我觉得这48小时意义非凡。多年以后,我也可以向我的孩子骄傲地说:“你妈妈当年也是参与过脱贫攻坚的人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