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一篇 下一篇
  2. 第3583期   20200703
  3.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一样的我们

高殿海
  1984年4月的一天下午,我放学背着小书包去他单位,看他在办公室里忙着。办公桌上凌乱地摆放着“作业单”和一些工作资料,我不知道他在干什么,也看不懂他在忙什么。
  “我饿了,啥时候带我去吃饭啊?”他一边整理资料文稿,一边从更衣柜里拿出了面包和香肠,“你先吃吧,挺好吃的,我要去一趟站台,看看卸车的情况……”我接过面包和香肠吃着,看到他拿着一沓“作业单”急匆匆走出办公室,好像我根本不存在。等他带我走出办公楼,路灯都亮了,星星眨着眼睛静静地看着我们。
  后来,从学校阅报栏里工厂自办的《松陵报》上得知,我国第一架多用途高空高速全天候歼击机——歼8Ⅱ飞机成功首飞。报纸刊登了表彰研制全线的嘉奖令和参与新机研制的工艺准备、工装制造、技术协调、生产组织、器材采购、动能供应、运输保障等百余人立功名单,但我没有看到他的名字。我知道,这里有他的一份功劳。那一年,我7岁,老高35岁。
  1992年6月末,夏日的强烈阳光丝毫没有影响到知了们的欢乐嘉年华。刚刚结束中考走出考场的那一刻,感到“解放”的我比小鸟出笼更自由。我急忙跑到他的办公室,央求他带我去旅游,他欣然答应了。这可给我高兴坏了,数着出行的日期,提前好几天收拾好行李箱。可是出发前一天的晚上,他彻夜未归。第二天早上,他爆炸式的发型和一脸疲惫的神情站在我面前,我心里“咯噔”一下。果不出所料,他一脸抱歉地告诉我:“昨晚忙了一宿,恐怕咱俩去不上北京啦,等我忙完这段时间再说吧!”我的首次“帝都游”瞬间破灭。一整个夏天我都不爱理他。
  7月中旬的一个晚上,工厂闭路电视播送的厂内新闻引起了我的注意:“运输处铁路专用线的干部职工团结奋战、奋勇拼搏,连续2个月接收国际列车设备、物资,为某重点型号研制如期启动当好‘先行官’,立下‘第一功’!……”我知道,这里有他的一份贡献。那一年,我15岁,老高43岁。
  我于1995年8月从技工学校毕业,如愿走进工厂,成为名副其实的“沈飞人”,和他成了同事。1999年4月,我又调入机关从事文字和管理工作,职业经历与他有几分相似。案头摆放许多文稿是我之前看都没看过的,一 开始不知道怎么写通知、写信息、写公文。正当我迷茫、困惑时,他送给我三本书,一本是公文处理要点,一本是新闻写作要领,还有一本是工厂史。我心头团团冰凉被这浓浓的书香完全温暖了……
  2009年3月一天晚上,我给在病中的他打电话,咨询一篇文章的写作思路,他耐心地说:“别着急,先看看书里有没有参考资料,等明天我再告诉你。”第二天,他将稿件思路整理成300多字的提纲,摆到我的面前。我就像饥饿的人见到面包一样,如饥似渴地研学着。提纲第一页写下的一段话,尤其令我印象深刻:“要想写好这篇质量反思的稿件,从工厂史中你会找到答案。上世纪60年代,工厂历史上两次从‘飞机场’变成‘养鸡场’,大批飞机因为质量问题不能交付部队,甚至惊动了中央领导,我们所从事的工作是一手托起国家财产,一手托着战友生命啊!质量永远是航空人的生命,历史的经验教训永远值得我们警醒。”
  当我哼着小曲从领导办公室走出来,带着文稿受到主管领导褒奖的喜悦,心头泛起对他的敬意。我长大了,不再像小时候那样依赖他,但他对我的教导和指点就像及时雨,在关键时刻浇灌我、滋养我。那一年,我32岁,老高60岁。
  当我们同时穿上蓝工装站在镜子前的时候,一家两代父子都坚定地站在了“航空报国”的旗帜下,都把使命与担当写在祖国的蓝天上。这一年,我43岁,父亲去世1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