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一篇 下一篇
  2. 第3583期   20200703
  3.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培训云模式让航空故事更精彩

编者按: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中国航空报社春季通讯员培训班和新媒体专项培训改为线上“云”模式。“云”上学习让更多的通讯员有机会倾听专业人士的经验分享,为屏幕里的彼此带来了一些新的体验和改变。6月17~19日两天半的学习交流,大家反映过瘾、解渴。在国资委、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和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的专家和记者们一堂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中,通讯员们收获满满。培训课程中,航空工业规划院的王晓旭和中国航发东安的张弛与大家分享了他们的工作感悟。同是从事企业的新闻宣传工作者,相同的经历引发了共鸣,听他们讲述如何突破“重围”,也引发通讯员们的思考。培训结束后,很多通讯员发来了他们的心得体会,从字里行间能够感觉到他们对知识学习领悟后,准备在工作中加以应用和创新热情。我们相信,更多动听的航空故事将在他们的笔尖流淌。
  新闻宣传是一个企业与外界交流的纽带,是树立单位形象的重要平台,此次培训专门邀请了国资委新闻中心副主任和新华社特稿社主任记者等新闻工作者授课,他们授课幽默风趣,散发着智慧的光芒,向我们讲解了新闻写作基础及新闻写作等方面的知识,并把自己多年的写作经历和成功的经验毫无保留地和盘托出,让我们对新闻写作有了较为系统地认识。
  新闻绝不是你想什么就写什么的,而是要客观地描述事实。我们在日常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中,要不断提高对工作的理解力、生活的执行力和学习的创新力,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件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另外,要站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去观察研究,这样才能写出最真实的新闻。
  要写好新闻,闭门造车是不行的,我们要用敏锐的双眼去观察世界,去留心生活中的点滴,这样写出的东西有特色。如果想作为一名优秀新闻工作者,就应该用眼睛多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多看、多问、多学,善于去发现新闻点。有了身边的人和事做素材,我们的写作才会更贴近生活,贴近读者的心。
  新闻的写作在于不断创新,不断积累。生活中要多注意观察,从中得到灵感。新媒体的出现是一个展示英雄风采的好平台。我们身边有那么多可歌的动人事迹,我们周围有那么多的先进经验,都值得更需要我们去发现、写作、报道,利用好,发掘好新媒体是我们仍需努力的地方。 (航空工业特飞所 蔡舒阳
  之前时常看到许多军工事业的攀登者以及逐梦航空的奋斗者事迹,但鲜有考虑这些英雄故事是怎么呈现的。一位位主讲老师通过勾勒传奇人物背后关于策划、构思、沟通、剖析、采访、推介的精彩瞬间,生动展示了宣传工作的情怀与责任。每位老师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为刚入职的我上了生动一课。这对我是工作技能的提升,更是价值观的洗礼。
  除了成长,也有困惑。随着宣传方式的迭代,新媒体如何回应危与机并行的现实情境是需要长思不怠、久久为功的内容。主讲老师立足自己的知识与经历解构了新媒体未来的工作方式,为我补齐短板指明了方向。培训虽然结束,但学习不能止步,本次培训就是我重整行装再出发的冲锋号,让我凝力笃行绘新章的信心更足了。 (航空工业凯天 张跃蠙
  培训班上聆听了资深专业媒体人,新媒体、网络舆论研究专家的宣讲和实战分享,量身定制课程顿觉醍醐灌顶,行业内外大咖们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广泛的实践经验,让我更新了思维、开阔了眼界。
  讲故事的能力是赋予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群体的特质,以“故事的思维”加强企业宣传工作,从小事、从细节着眼,不断寻求亲和力和感染力。学习永远在路上,打破固化的思维,不被平淡所淹没,不断提升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在挑战中绽放。(航空工业太航科技 孙文涛
  参与本次新闻宣传培训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也是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两个“xin”,一者是“信”,一者是“新”
  “信”是信念感,如老师们在课上分享的他们的经历,无论新闻宣传是以什么形式,做的是什么主题,贯穿始终的是宣传者渴望记录真实,渴望传播真善美,渴望通过自己的笔、自己的镜头去帮助他人的那颗心。不是为宣传而宣传,为写稿而写稿,而是真正坚信自己所做的一切是有价值的,用心去传递一种情感、一种态度。
  “新”则是指创新,在信息大爆炸的现在,人们每天都能通过各种方式接触到海量信息。因此宣传的难点逐渐变为如何吸引人们注意,让大家愿意看你的宣传,从而潜移默化的达到宣传的效果。宣传创新有多种,无论是利用现在正火的短视频、微课等新的形式与工具,还是在撰写传统文字稿件时换种语言表达方式,在公司内部宣传时可以根据宣传对象进行针对性宣传,从而取得更良好的宣传效果。(中国航发西航 李欣倩
  通过培训我深深意识到宣传报道在各个时期无论它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对于国家和社会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让我跳出了基层小编的狭小圈子,站在了更高的高度去思考、探索如何运用手中的笔并入全媒体时代,传播每一架飞机起飞背后的充满人情味的航空故事,向更多人传播航空声音、努力提升航空声量。
  听了新华社对外部特稿社主任记者呼涛的讲述,我觉得我是幸运的,作为从事飞机设计工作的兼职小编,在信息获取上我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那么我要努力做到的就是把高端而复杂的技术问题讲成故事,把神秘的航空群体讲出人情味,呼涛的一个个报道经历给我了宝贵的启示。中国航空报社副社长谢林轩讲述的关于媒体发展,未来面临的十大挑战,也让我从宏观、科学的角度,感受到了媒体人的艰难之路,媒体迭代加速、用户更难满足等一系列问题摆在面前,我们只有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瓶颈、与全媒体时代同步成长,打造更强的自己,才能应对未来媒体发展的需要。(航空工业哈飞 黄凤力
  此次培训“大咖”云集,每一位老师都以接地气、通俗易懂的语言、翔实的案例、海量的数据,将专业的知识传递给我们。众多记者编辑的案例分享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进一步思考如何用全媒体平台提高航空声量,做好企业新媒体宣传工作。
  作为一名基层宣传干事,通过此次培训确实是“脑洞大开”、受益匪浅,让我加深了对“先进文化力”的理解,坚定了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信心。随着航空工业媒体融合的进一步发展,全媒体平台的传播方式必将更加灵活多样,身在宣传战线上的我们也必须进一步开拓思路,进一步挖掘有温度、有深度、有力度的故事,积极讲好航空故事,传播好航空声音。(航空工业成飞 周金三
  媒体大咖们聚焦疫情下的网络即新媒体之变,聚焦特高写作、深度报道及人物报道,从理论与实战的不同角度,主讲了《疫情下的央企声量及传播央企战“疫”报道分享》《疫情舆情社情和商情即疫情背景下的网络和新媒体之变》《最高声音国际视野——探索航空特稿的专业性与人情味》《被总师们“灵魂附体”的日子》《全媒体传播提升航空声音》等,为自控所参加培训的新老专兼职通讯员“打开了理论之窗”,两位同行的经验分享,更让自控所新老专兼职通讯员“明白了其中的门道”。(航空工业自控所 白阳 刘欣
  经过两天半的业务培训,我的感受和体会就是我们身处与在一个全媒体时代,作为企业新间宣传工作者,要从讲好一个故事开始。
  《中国青年报》记者杨海说记者要像刑警、摄像机一样工作,除了问答还要观察。《中国青年报》冰点特稿就善于通过新颖的方式、独特的视角,把新闻报道做深做细,通过一些小人物身上的小故事求展示中国的变化,传递中国态度。
  无论是传统的纸质媒体、还是微信、抖音……每个媒体平台的内容都需要以一个个真切的“平凡故事”做支撑,生动、鲜活地描写好这个新时代可敬可爱的航空人,立体、全面展示出航空工业的创新和发展,让读者产生共情,受到感染。(航空工业昌飞 罗佳
  两天半的中国航空报社新闻传播业务培训紧张又充实,十余位大咖的分享干货满满,我自己也收获颇多。的确,要做好宣传工作,真应该动起脑筋。
  把握大势。多位老师讲到了疫情之下的新闻传播。举国抗疫时,宣传也要紧紧围绕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双线战“疫”。开展宣传工作时,万不可闭门造车,一定要把握国家大势,遵循集团要求,结合单位实际。
  深挖富矿。研究所里,总师、副总师、一线设计人员就在我们身边,这些就是研究所的富矿。身为宣传工作者,我需要沉下心、走下去,练就敏锐的新闻嗅觉,讲出有品质的航空报国故事。
  玩转媒体。融媒体时代要掌握“融本领”。这次培训中,也有不少关于微信公众号运营、短视频创作等内容。新媒体的出现使新闻有了多种的表现形式和发布渠道。我们需要提升自身本领,根据传播内容“量体裁衣”,多元化编辑、多方式呈现。(航空工业沈阳所 宋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