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一篇 下一篇
  2. 第3579期   20200616
  3.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一名女程序员的报国心

——记航空工业沈飞网络信息中心开发编程组副组长伏桂瑾

王东博 文若晴

伏桂瑾,航空工业沈飞网络信息中心开发编程组副组长,201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信息科学学院,主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获得工学与理学的双学士学位。  

伏桂瑾在工作岗位上坚定“航空报国、航空强国”的信念和建设“数字沈飞”的执着理想,奋战在企业信息化建设研发一线,推动公司在“新基建”“工业4.0”“工业互联网”等发展潮流中实现创新与突破。她曾获得航空工业科技成果三等奖、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二等奖、辽宁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沈飞公司科技成果奖二等奖等;发表论文2篇,拥有软件著作权3项,出版著作1本。

发挥专业特长解难题

工艺技术作为工艺设计核心价值,是制造型企业最重要的核心技术资产。在工作中,伏桂瑾发现工艺技术缺乏有机的管理基础与数据基础,新老工艺技术人员存在知识壁垒,工艺知识零散存放,工艺设计人员难以摆脱海量的重复性工作,需要反复迭代曾经出现过的历史问题等。面对这些问题,伏桂瑾发挥专业特长,带领网络信息中心自主研发团队深入生产单位现场调研,自主研发了“创成式热表CAPP”系统,解决了知识壁垒和重复性工作等问题。

随着应用单位的进一步扩大,团队在与使用单位密切配合的过程中,逐步发现了系统中还存在很多可以改进完善的工作。在研发与完善的过程当中,团队对规则引擎进行了技术破译,结合业务需求实际,进行优化与完善,开发了一套工艺设计逻辑推理专家系统,并设计了友好的规则编制界面及完善的规则优化和管理的业务流程,形成了一套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开放的、自治的创成式工艺设计平台。

搭建厂所协同的信息化桥梁

由伏桂瑾带领团队自主研发的工艺管理系统,实现了沈飞公司与沈阳所之间现场问题审签的闭环管理、全部型号设计文件实物贯彻记录管控、厂所间设计更改文件信息快捷串联、设计发图期间并行审签响应等功能,系统运行逾3年,性能稳定,用户涉及公司与沈阳所8000余人,为厂所间并行协同工作及公司的科研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保障。

此外,伏桂瑾先后带领开发团队在型号并行发图、工艺准备、生产加工以及技术文件复审阶段中,针对各种突发业务与技术问题进行支持,包括并行发图期间机型配置项技术问题、工艺文件批量归档问题、实物贯彻智能查验问题等,合理及时地利用信息化手段为公司科研生产助力。

开发网络程序 助力疫情防控

2020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伏桂瑾迅速学习并掌握相关技术,克服困难,突破技术壁垒,加班加点快速开发,于正月初三晚上测试完成“新型肺炎防控信息统计表”微信小程序并上线运行。仅两天时间,使用人数达19184人,使用人次超过2万人次,开创了公司设计与开发周期最短、使用用户人数最多的软件程序应用上线先河。

此外,为了配合公司对于疾病防控、数据统计、状态跟踪的切实需求,伏桂瑾24小时待命,全程跟进数据收集、数据清洗、需求和开发实施过程。敏捷开发、快速响应、迅速实施,她冲锋在公司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数据工作的第一线,为各单位的疫情防控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实现疫情信息公开化、防控数据精准化、防控过程透明化。

学无止境 深耕信息化平台

在技术攻关上,伏桂瑾主动请缨,为寻找更好的技术解决方案,查阅大量资料,结合公司实际业务需求进行上百次修改完善,撰写代码达数十万行。在系统架构方面,通过研究SpringCloud等众多开发框架,形成更适应公司业务场景、更有利于团队后期运维、用户体验友好的基础架构体系;在系统内核引擎方面,通过研究行业内人工智能算法的最新成果,结合公司业务需求,自主研发了工艺设计专家系统。

在项目管理上,伏桂瑾与团队成员共同研发了包括钣金工艺知识库、任务管理系统、工艺管理系统和创成式热表CAPP、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零件快速识别系统等平台和工具数十个。

在与技术开发人员、工艺人员、业务主管人员大量磨合交流的过程中,团队实现对业务流程的梳理和知识体系的完善。通过信息化系统开发,规范并简化业务的输入和输出,通过IT技术实现对企业核心知识体系的显性化、标准化规范,实现企业对流程、数据、资源的沉淀、积累和优化,这是伏桂瑾及其研发团队进行信息化、智能化平台研发的价值所在。

伏桂瑾用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勤奋务实的工作作风,奋战在企业信息化建设研发第一线,续写着一篇篇绚丽的篇章,在平凡的岗位上践行航空报国的理想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