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一篇 下一篇
  2. 第3780期   20220719
  3.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为建设新时代航空强国提供战略性科技支撑

徐东来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革。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中国要强、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航空科技始终站在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最前沿,具有高技术、高精度、大批量、大协作等特点,能够牵引和推动材料、制造、信息等工程技术发展,并具有科技突破带动效应,对国家创新能力整体提升具有重大引领作用。在经历了长时间的型号牵引、跟踪仿制后,我国航空科技发展已经从“跟跑者”进阶为“并行者”,甚至是“领跑者”,航空产品全面进入“20时代”。但是,对标世界航空强国,我国航空科技整体创新能力还不能很好满足国家国防安全建设、创新驱动发展的需要,要跨越无灯塔、无航标、无既定路径的技术“无人区”,必须从科学问题、基础研究入手开展自主创新引来“源头活水”,提高科技供给侧水平,支撑航空工业立于科技自立自强的制高点。
  中国航空研究院党委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会蕴含其中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心怀“国之大者”,把科技创新作为第一任务和第一责任,聚焦“战略性、整体性、前瞻性、基础性、共用性”技术研究,构建“三大业务中心”与“三大功能中心”,坚持创新驱动,跨越鸿沟,为航空事业的未来寻找和培育新质发展动力。
  坚持党对科技创新的领导,把拥护“两个确立”、践行“两个维护”贯穿一切工作始终
坚强的领导核心和科学的理论指导,是关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根本性问题。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科技事业的领导形成了从理论到战略再到行动的完整体系,科学回答了“科技创新是什么、为什么要科技创新、如何实现科技创新”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动我国科技创新发生整体性、格局性、历史性深刻变化,为我国未来发展指明了价值航向和方法路径。
  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航空研究院党委始终坚持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从政治高度领会和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把拥护“两个确立”、践行“两个维护”体现在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的行动上,体现在推动航空科技创新发展的实效上。认真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研究制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工作方案》,不断以发展和创新的理论成果为指导,使之成为推动航空科技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坐标和旗帜引领。编写上级领导关于航空科技创新发展寄语汇编,作为科研人员的“枕边书”,不断增进科技工作者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引导科技工作者把爱国之心、忧民之情、兴邦之力转化成为航空科技事业献身的不竭动力。探索“党建+”模式,开展党建与科技创新融合实践,建立党员“双培养”机制,院本部科研人员中党员比例占80%;面向型号攻关、科研管理、改革发展,全院56个党支部与外部开展共建活动;针对重大项目建立党员突击队、临时党支部,全院成立57个党员突击队,设立135个“党员先锋岗”“党员示范岗”,以党建“双融双促”引领自主创新能力整体迈进。
  致力打造航空原创技术策源地,成为航空科技自主创新的重要来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国有企业完善创新体系、增强创新能力、激发创新活力,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提升国有企业原创技术需求牵引、源头供给、资源配置、转化应用能力,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面向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方向,航空科技创新要加快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把发展智能化装备摆在突出战略位置,坚持需求牵引和技术推动有机结合,打好关键领域攻坚战,力求在“卡脖子”技术研发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航空研究院积极探索“将需求牵引作为根本出发点,将能力建设作为关键发力点,将资源协同作为重要着力点,将政策保障作为基本支撑点”具有研究院特色的工作路径,把准战略方向,制定“领先创新力”年度推动计划,建立了“补短板”和“强长板”技术清单,提出明确的技术创新目标和攻关任务。始终坚持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双轮驱动”,搭建科研管理制度体系架构,加强科技宏观统筹,加强单位间协同联动,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支撑作用。积极争取“五性”领域的战略项目和龙头项目,策划推动更有牵引力项目的立项和实施,突破关键技术,实现快速迭代,抢占航空科技的战略高地。以“发展新质力量”为目标,重点关注跨域融合、物质、信息和能量等四大领域新兴前沿技术方向的技术识别和应用。推动云计算、石墨烯、量子、飞秒、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在航空产业中率先应用,加强对基础科学最新研究成果的研判,引领智能航空、绿色航空、数字航空、安全航空的创新和应用,加快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
致力打造创新驱动先行区,构建“核心+骨干+网络”的创新布局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我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点燃这个新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系。”这说明,体制机制层面的改革,能够为科技创新提供保障,把创新驱动的新引擎全速发动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充满了方法论智慧,提出了一系列促进科技创新的改革举措。航空研究院作为航空工业顶层和总体科研单位,始终坚持以文化创新为魂,以体制和机制创新为根,以协同创新为干,以管理创新为枝,以技术创新为果,以开放的心态广泛联合国内、行业内、集团内的优势单位,扩大朋友圈,打通创新链,形成“核心+骨干+网络”的创新格局,打造航空战略科技力量。
  建设航空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发挥对全社会前瞻性、颠覆性技术的“虹吸作用”和“漏斗效应”汇聚创新动能,快速识别、加速推动先进技术在航空领域落地生根,实现创新力量由“行业为主”向“举国体制”转变。实现航空技术创新中心实质化运行,建设集团公司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支持中心,支撑集团科技创新“三大计划”落地。聚焦航空工业创新发展需要,推进高水平、具有鲜明航空特色的研究生院建设,研究生院新校区正式奠基,首次面向全行业遴选高水平导师。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突出理技融合、突出教/研/训结合,为航空工业源源不断地输送后备人才。加快推动设立合肥分院、合肥航太重大试验设施项目建设,打造国家级电磁环境试验基地和产业基地。完善科技创新能力的开放合作机制,充分发挥研究院作为航空科技国际合作国家协调中心的枢纽作用,培育国际化联合研究团队,建立国外专家库,拓宽技术输出渠道,加大技术输出力度,提高国际合作的黏性和韧性。
致力打造人才发展聚集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航空人才高地
  走创新发展之路,首先要重视集聚创新人才。航空研究院党委始终将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工程”,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按照集团党组要求,深刻领会做好人才工作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根本途径,打造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先行先试的“人才特区”,加快科技创新人才中心建设,航空人才高地取得积极进展。
  深化实施“墩苗计划”“淬火计划”,实施人力效能提升工程,把“五性”人才优先发展作为核心战略,推进高端化、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人才的引进、培养和激励,围绕科技创新体系形成各具特色的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模式。完善科技成果激励机制,建立即时激励和中长期激励制度,试点实施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长期使用权。创新项目管理模式,设置探索基金,鼓励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优化立项方式,对前瞻性、探索性项目采取开放竞争,细化“赛马制”,择优遴选研究团队,全面实行“揭榜挂帅”“毛遂自荐”等项目组织方式。进一步放宽经费管理,试行军令状项目工资制、项目经费包干制、创新项目风投等新模式。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向航空前辈学习,胸怀“国之大者”,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砥砺品格;在航空强国的征程中建功立业,时刻将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连接在一起;弘扬“敢于突破、勇攀高峰、超越前人、容错纠错”的创新精神,肩负起新时期航空科技创新的光荣使命!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展望“十四五”,航空工业急需“扩包线”“蓄能量”“拓疆土”“当标兵”。国家使命在召唤我们,航空工业党组的厚望在鞭策我们,航空研究院将始终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守正创新、勇毅前行,创新驱动、跨越鸿沟,为航空事业未来发展寻找和培育新质动力,以新气象、新成绩、新能力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本文作者系中国航空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