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一篇 下一篇
  2. 第3779期   20220715
  3.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引领军工改革 引导资本流向筑牢新型举国体制的根基

闫灵喜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说:动荡时代最大的危险不是动荡本身,而是延续过去的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着力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各类资本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不断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充分激发企业活力。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从加速演进到快速演变。按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要求,军工央企必须提高站位,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现阶段军工央企改革的脉搏和方向,与市场机制充分结合,与社会资本深度融合,推动建立军工产业投资公司,使其成为新型举国体制的承载平台,筑牢新型举国体制的企业法人实体根基。中航科工于2003年创建,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肩负着国有企业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创新创效高质量发展的历史使命。19年来的砥砺前行,中航科工以打造央企产业投资公司为目标,不断完善现代企业制度,通过境内外上市平台聚集社会资本,着力推进产业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努力探索现代航空产业投资公司的架构,促进航空产业融合发展。
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提高我国军工国有经济规模和战略“硬科技”实力的重要性
  近年来,全球疫情、战争预期导致世界各国国内需求萎缩、供给冲击、预期减弱,内外矛盾交织,世界发展格局不确定性明显增强增多。与此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世界各国围绕航空航天、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光电芯片、智能制造、新能源、生物技术、新材料、海洋科技等战略“硬科技”核心领域的竞争开始加剧。
  军事冲突的背后是大国实力的角逐。属于商业二类的军工国有经济作为大国战略硬科技的主要支撑力量,其规模和能力的大小事关国家主权、利益和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必须加快做好三个方面的战略安排:一是做强做优做大军工国有经济,至少在现阶段要加快扩大其在整体国民经济中的规模和占比;二是尽快提升硬科技实力,补短板强弱项,实现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的突破;三是按照中央关于构建新型举国体制的要求,加快军工央企和科研院所的体制机制改革。今天我们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期,改革工作不进则退。如果还是“延续过去的逻辑”,就会“温水煮青蛙”,就会在国际大变局中临危而不知,就会失去战略主动权、话语权与制胜权。超预期变局下,世界产业链的重构
  对国有经济优化布局和结构调整提出迫切要求在超预期变局下,世界产业链已经进入加速重构时期,对国有经济对未来的引领方向、作用和定位等诸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原有的在和平环境中提出的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的思路急需变换。由于军工央企肩负着支撑国防军队建设、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更有能力提供国之重器,更有能力践行“国之大者”,因此在当前形势下,以军工央企为重点,重新确定新的国有经济优化布局思路和结构调整原则显得更为紧迫。目前,在我国国有经济布局中,商业二类军工央企的规模和占比偏小,而本应市场化发展并减少国有资本规模和占比的商业一类央企反而偏大。
  为了完成超预期变局下国家战略硬科技领域面临的“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的硬性任务,提高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能力,必须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加大商业二类军工国有经济的布局规模,实现大国竞争中规模与能力的匹配;二是要加快军工集团内部的资源整合和结构调整力度;三是要加快各军工集团横向资源整合和结构调整力度,使军工行业打破内部壁垒,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为了完成上述任务,需要加快组建军工产业投资公司,使之成为能够实施优化布局和结构调整的新型企业法人载体。前期中央已批准航空工业作为首家实施军工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改革的单位,试点本身就是向建立军工产业投资公司这个方向迈进的一个尝试,但由于各种因素,仍没有实现全面破题。这需要国家有关部门从应对超预期变局的新角度,加快组建中国特色军工产业投资公司,使之具备承载较大规模的社会资本聚集的能力。只有具备一定资本规模后才能大幅提升促进军工产业整合调整的投资能力,使之具备在平战一体条件下实施军用技术衍生及军民双向的赋能转化能力,从而实现做强做优做大军工国有资本,大幅度提升军工高端装备的核心竞争力,以应对超预期变局下世界产业链重构之变局。
  新型举国体制呼唤打造强大的军工产业投资公司
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2020年10月,十九届五中全会决议再次强调“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新型举国体制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国家发展和国家安全为目标,科学统筹、集中力量、优化机制、协同攻关,以现代化重大创新工程聚焦国家战略制高点,着力提升我国综合竞争力、保障实现国家安全的创新发展体制安排。新型举国体制的特点,一是可以汇集政府的力量和市场的力量;二是可以通过国有资本撬动社会资本。新型举国体制在支持和鼓励国家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和突破方面具有重大优势。新型举国体制强调,既要贯彻国家意志,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实现国家战略目标,也要维护和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活力,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新型举国体制充分发挥企事业单位、政府、市场三方合力,共同促进科技创新。
  从世界各国来看,军费的支出比例客观上都会挤占民生的资源投入,中国的军事工业发展与国防科技建设,不能再走苏联式的纯国家财政型、不计成本的老路,绝不能让国家财政背负军工的全部费用。中央经济工作会提出,要为资本设置“红绿灯”,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运行规律,让资本在不同阶段发挥不同作用。中国改革开放已40多年,资本在国民经济其他领域发挥作用后,现阶段需要引导资本将其发挥作用的重点领域逐步转向国防安全和“硬科技”创新,只有军工产业投资公司这样的新载体才能拥有非凡的资本聚集能力、组织动员能力、集结调度能力、统筹协调能力、贯彻执行能力,引导资本向“硬科技”领域聚集。
  由于历史原因,军工央企设立之初注册资本较小、现金头寸少、战略投资能力较弱,难以支持主业型号科研和批产能力需求,缺少培育布局战略性科技创新产业的手段,缺乏提升整合外部资源的能力和国际化市场的开拓能力。军工央企必须加快向军工产业投资公司转变。政府要加快角色转换,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做好顶层设计,加强各种力量的统筹协调,尽快授权,尽快试点,建立新型治理体制和市场化的股权激励机制,激活军工产业的发展动力和创新活力,驱动各种要素汇集形成协同创新的合力。国家也要推动军工行业的投融资体制改革,支持军工集团组建军工产业投资公司,使军工产业投资公司成为可以实现新型举国体制的新载体,加大国有资本的投入,同时吸引更多的社会长期资本进入,使其尽快具备市场化的投资能力、融资能力、产业研究能力、研判能力和决策能力。
  航空工业建立新型举国体制的改革实践
航空工业是国家战略性产业,是大国博弈的关键领域,在军工央企中战略地位重、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强、改革基础好。在7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航空工业完成了从一个政府产业管理工业部门向企业的转型。经过20多年的股份制改革,航空工业通过上市公司资产注入,快速聚集资本,聚焦优势赛道,目前已拥有20多家境内外上市公司,证券化率超过70%。在这些上市公司中,航空工业一直把在香港上市的中航科工(02357.HK)作为航空产业投资公司进行培育。中航科工在2003年就被国家批准作为央企集团境外上市试点单位成功在香港上市。作为航空工业在香港资本市场战略“硬科技”公司的典型代表,中航科工上市19年来始终坚持立足航空主业,不断探索产业投资公司发展的道路,实现了行业内的多个“第一”。中航科工是央企集团境外上市试点企业、第一家实施H股限制性股票激励的企业、第一家H股全流通试点单位、第一家引进国际知名航空制造商作为战略投资者的上市公司和第一家发起和管理航空工业产业基金的上市公司。中航科工控股中航光电(SZ002179)、中直股份(SH600038)、中航电子(SH600372)、洪都航空(SH600316)四家A股上市公司,其“H股公司控A股公司”的投资公司架构,已具备了“管资本”的产业投资平台雏形。但与国家安全和全球供应链重构的紧迫形势和全新要求相比,改革力度还不够大,发展速度还比较慢,迫切需要加速重组,扩大市值,加快供应链投资整合。
  中航科工是唯一在香港上市的军工产业投资公司,具备在香港资本市场的稀缺优势和先发优势。从市场的角度来看,航空制造业具有市场规模足够大、投资标的多、商业模式清晰、未来10年的成长性好并确定性强的优势。中航科工这类“硬科技”公司的发展可以优化香港资本市场存在的高端制造业“硬科技”公司占比小、估值低的结构性问题,使香港成为国家配置产业“硬科技”与全球资本融通的以融促产桥头堡,让更多战略“硬科技”公司成为香港资本市场的“定海神针”,使之用好央企产业投资公司的国有资本属性,走军民两用技术双向转化之路。为此,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对产业投资公司的建立给予重视及更多的支持,推动其建立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让中航科工成为建立央企产业投资公司的先锋队,进而使其在建立新型举国体制的过程中扮演更加重要的先锋作用。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坚持并深化新型举国体制,对于抢占创新高地、领跑国际竞争,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性。军工央企作为战略硬科技国家队,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继续全面深化改革,统筹协调各方力量,最大限度地整合社会资源,激发各类主体的创新活力,形成强大合力,打造中国特色军工产业投资公司,成为新型举国体制的坚定基础!(本文作者系中航科工党总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