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一篇 下一篇
  2. 第3688期   20210810
  3.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与战机同行

——记航空工业特级技术专家陈雪梅

丁子南
  “02:30,陈总,这边终于好了。”“03:14,陈总,解决了。”“06:10,陈总,早上可以顺利开工了。”
  在党员陈雪梅的手机里,留存了很多这样的短信。这些只言片语,记录的是从暗夜到破晓,她和团队在生产制造过程中越过的每一道关隘,铿锵有力。
  1991年,陈雪梅从南昌航空工业学院毕业进入航空工业成飞,跟随父辈们的步伐投身航空事业。刚到工作岗位,陈雪梅就向党组织表达了强烈的入党意愿,并通过不断努力,终于在1996年成为一名共产党员。30年来,陈雪梅积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全身心投入航空事业,自机械加工专业奠定基础,进而拓展至结构装配、工艺计算分析等专业,成为航空工业特级技术专家、成飞制造技术领域一级技术专家。
  作为技术牵头人,陈雪梅在顶层工艺策划、工艺总方案制定、工艺技术准备等工作中,付出了大量心血。为把工作做细做实,她尽最大努力攻关每个方案;为实现高精度制造,她通过合理调整加工公差,在国内首次使用了负向缩减公差带的制造方式。但缩减公差带风险高,加工难度大,一时间,出现了很多反对的声音——
  “在国内制造业中,重量的偏差是很正常的,我们为什么非要跟自己较劲?”
  “零件价值高,这种方式有很大风险,一旦出现问题,可能导致报废,严重影响生产进度。”
  那段时间,陈雪梅的心理压力很大。有同事劝她说:“雪梅啊,别人说的没错,你干嘛非要跟自己较劲呢?冒这么大的风险,有必要吗?”她却坚定地说:“有必要!因为我们总要往前走,飞机制造工艺总要往前走。既然这是新产品,设计要跨代,那制造也要跨代。干啥都有风险,总要有人豁出去、站出来。这次,我来!”
  之后便是没日没夜地工作,各种数据、各种信息、各种方案像电子围绕着原子核一样高速运转,占据着陈雪梅的每分每秒,让她一刻不停地奔波于办公室和现场,同工人一起吃盒饭、熬通宵。由于长期缺觉,陈雪梅脸色都是灰的,工人师傅看不过去,纷纷劝她好好吃饭、早点回家,但她总是执意留下,结果经常是工人师傅半夜骑车踏着月光送她回家。一次在成飞宾馆开方案讨论会,趁着会议间歇,大家一起从宾馆开车到附近吃碗面,途中才几分钟时间,她就在副驾驶座趴着睡着了,车里的领导同事都默契地不出声——没人忍心叫醒她。
  那天,陈雪梅在办公室接了个电话,然后突然蹲在地上哭了。原来,研制方案在成形过程中失败了。那是呕心沥血过才会明白的苦,她一时只想任性地把自己交给眼泪,但想起那句“豁出去、站出来”,一股不服输之气涌上心头。她擦了擦眼角站起来,联系现场、了解原因、确认漏洞、修改方案……刚刚短暂的崩溃仿佛只是幻觉,她又成了大家眼中那个有条不紊运转着的关键齿轮,带着庞大的变革往前走。
  方案顺利做出了调整,一切似乎又在往好的方向奔跑,可陈雪梅的左耳却开始持续耳鸣。直到听觉受到严重影响,她才不得不每天下午去医院做高压氧舱治疗,晚上赶回单位加班。身边的人关心她:“再不好好休息,哪天要是聋了,连战机的声音都听不到了!”她也只是笑笑说:“要是听不到了还可以看,看不到了还可以摸,摸不着了还可以想啊!”令同事心疼不已。
  终于等到了验证的那天,大家对产品进行称重,当重量数据呈现在大家眼前时,所有人都发出了一声惊叹:实际重量与设计重量竟然相差无几!这是战机精确制造的一个新的巅峰。
  在与战机同行的路上,陈雪梅愁过、哭过、病过,但从未放弃过。她就像一个忠贞的伴侣,为战机制造实现全面数字化奉献着全部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