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一篇 下一篇
  2. 第3267期   20180224
  3.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衬套中的“发现”

本报通讯员 王莉芳

2017年6月的一天,航空工业一飞院结构所设计员王运锋和往常一样来到工厂跟产。最近,工人们都在忙于装配平尾。这一天,某架飞机的平尾完成部装后从工装上吊装了下来,王运锋丝毫不敢马虎,和往常一样在总装之前准备进行再次的检查确认,不料却在平尾前交点衬套缝隙内发现了铜屑多余物和划伤。“衬套缝隙内的多余物和配合面上的划伤将加速磨损,可能会影响飞行品质甚至导致飞机颤振,问题很严重。”王运锋立即与现场主管沟通,建议检查其工艺规程及检验流程是否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回到单位后,他及时向型号主任总师及主管副总师进行了汇报。在得到他们的支持后,他又写了一份情况说明,描述了现场发现的问题,并以本所的名义发送给某部装厂。经过对方的认真排查,发现其工艺规程中确实存在问题——精加工后没有多余物检查及清理这一环节。此后,该厂向一飞院反馈了情况,并承诺就发现问题的衬套进行现场处理,同时尽快完善工艺规程,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

由于发现问题的区域在装配过程中是看不到的,不是开敞空间,飞机完成总装后这段区域同样不易被目视检查到,王运锋恰巧是在平尾从工装上吊装下来的这一时间段发现了问题。看起来这似乎有点巧合的因素,然而熟悉他的领导表示,这与王运锋平时对工作一贯认真负责、精益求精的态度有很大关系,这可以说是偶然中的必然。

“飞机就像自己的孩子,飞机良好的服役表现,对飞机的设计师而言是一种骄傲。设计出一款出众的飞机,也是我们作为航空人实现人生价值的最佳途径。”王运锋如是理解工作的意义,也因此他始终不放过任何一个质量问题。

2011年,入职不到3年的王运锋赴某厂跟产。有一天,趁着工人吃晚饭的时间,他钻到一个口盖里认真检查起来,并很快发现一个零件上被“啃了一个小指甲盖大小的伤口”。原本加工好的零件是不允许再被打磨的,但由于一个螺母安装起来不太顺手,工人就在零件上铣了一刀。考虑到零件的强度和寿命将因此受到很大影响,王运锋坚持原则,及时汇报到院里,在总师系统的支持下对该处超差进行了处理,避免了飞机的一项质量隐患,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赞许。

对于质量提升,王运锋颇有心得。他说,在设计过程中,要主动作为,积极主动与总体、强度、系统等相关专业协调,把问题想到前面,将工作计划到前面。如果能提前在脑海中构思出工作的框架,就能有效避免临时拍板、避免由于考虑不周而导致的质量问题。在跟产过程中,要将自己设计的图纸、模型印到脑子里,而不是遇到问题才打开电脑查。只有这样,才能炼就一双“火眼金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