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一篇 下一篇
  2. 第3255期   20180120
  3.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贝聿铭精彩的建筑设计

——卢浮宫金字塔

文 侯骁韬

去年,贝聿铭先生整整百岁,他为世界呈献了很多美丽的建筑,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建筑设计师之一,更是当代华人建筑设计的顶尖人物,他在世界上设计的优秀建筑作品大家已耳熟能详,如改建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华盛顿国家艺术馆、香港中国银行大厦、日本美秀美术馆、苏州博物馆、伊斯兰艺术博物馆等早已闻名于世。

谈起贝聿铭的建筑设计风格,他自己认为:他没有固定的设计风格,他的理由是他设计的世界上每座建筑都有其各自的地域性、时间性。的确如此,不同地域和不同历史背景的建筑必定具有不同的文化、历史、宗教、政治等诸多内涵,具有不同内涵的建筑自然要用不同面貌的造型表现形式来表达,建筑形式的风格也就自然各不相同。然而,每个设计师都有自己的审美取向和设计语言习惯,难道贝聿铭先生的设计语言就真的毫无规律可循了吗?当然不是,他说的“固定风格”是指设计师自己“程式化”的设计,有的设计师形成自己固定设计形式,在设计中千篇一律。贝聿铭先生虽坚守自己的设计思想,但他不守程式,灵活地运用设计语言表现不同的建筑内涵。他的设计思想是什么呢?分析他的设计作品我们会发现:现代几何立方体构成的造型规律和高度讲究的玻璃建筑用光是他情有独钟的设计语言,他把光和几何立方体的空间构成运用得炉火纯青。“让光线来作设计”是贝聿铭的设计思想。在他的作品中,光与空间的结合使得空间变化多端,他使用的玻璃天井设计手法将光与空间完美结合。他曾说:“光很重要,没有了光的变幻,形态便失去了生气,空间便显得无力。”每天不同时间阳光的闪烁和光线变换的韵律,极大增强了建筑造型的美感和情景氛围,使得建筑变得生机勃勃,变化莫测,光的设计成了贝聿铭建筑设计的灵魂。而玻璃材料独有的透明特性,和其造成光线丰富的透射、反射、折射现象,无疑使得贝聿铭先生在其设计中对光线的运用更加游刃有余,自然,玻璃材料是他最钟爱的设计利器。

贝聿铭先生在设计建筑造型上多采用外方內圆的中国哲学理念,这种方圆、动静的变化,造成刚柔相济的美学形式,他外形方整的立方体构成也及大地发展了现代主义建筑的几何构成审美意趣。再次告诉世人:几何构成的现代主义风格并不是毫无生气的机械主义, |几何构成不仅能充满活力,而且可以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

贝聿铭先生最具代表性的两座建筑作品:卢浮宫金字塔和伊斯兰艺术博物馆。贝聿铭先生91岁时设计的伊斯兰艺术博物馆上期已为大家介绍过了。本期介绍的是他设计生涯中关键转折点的力作——卢浮宫金字塔,正是这作品使他的设计水平被世界所认可。让我们一起走进贝聿铭百年经典建筑设计的世界,去体会建筑之美和贝聿铭先生的独特设计智慧。

卢浮宫改建的设计是贝聿铭一生中难得的挑战(他自己认为是这样的),从头到尾,卢浮宫的设计共用了13年的时间。设计之初(20世纪80年代初),法国总统密特朗决定改建和扩建世界著名艺术宝库卢浮宫。为此,法国政府广泛征求设计方案。应征者是法国及世界著名建筑师。最后由密特朗总统出面,邀请世界上15位声誉卓著的博物馆馆长对应征的设计方案遴选抉择。结果,有13位馆长选择了贝聿铭的设计方案。他设计用现代建筑材料在卢浮宫的拿破仑庭院内建造一座玻璃金字塔。不料此事一经公布,在法国引起了轩然大波。人们认为这样会破坏这座具有800年历史的古建筑风格,“既毁了卢浮宫,又毁了金字塔。”但是密特朗总统力排众议,还是采用了贝聿铭的设计方案。这一建筑正如贝聿铭所称:“它预示将来,从而使卢浮宫达到完美。”玻璃金字塔高71英尺,是苏利殿高度的三分之二,这是贝聿铭研究周围的建筑物的心得,也再度证实了贝聿铭设计与环境的紧密关系。整个金字塔总平面面积约2000平方米。塔身总重量为200吨,其中玻璃净重105吨,金属支架仅有95吨。换言之,支架的负荷超过了它自身的重量。因此专家们认为,这座玻璃金字塔不仅是体现现代艺术风格的佳作,也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独特尝试。

如今的卢浮宫金字塔和艾佛尔铁塔成了法国标志性建筑。对于这一点贝聿铭是这样解释的:“建筑中有一点我觉得特别有意思,人们往往很快就能理解建筑,这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相比,如果有人重复地向我解释相对论,我可能始终还是不理解,而建筑完成之后却是有目共睹的。

如果有幸得以使用该建筑的话,人们可能会感慨道:‘啊,确实很好,我明白了。’所以,建筑完成后要人接受就不太难了。难就难在把它建造起来。就大卢浮宫方案而言,当初有些人的支持实在是太重要了,密特朗总统的支持当然至关重要,艾米利·比亚斯尼在政界的周旋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卢浮宫曾是12世纪一座城堡,主要供护城士兵居住并存放粮食和弹药。多少年来,建筑不断地被扩建,并一度成为皇家宫殿,之后,有多位国王把他们的艺术品陈列于此,直到拿破仑时代,卢浮宫才真正成了公共博物馆。改建前的卢浮宫虽说是一座博物馆,但其硬体(艺术品储藏室、大型机械存放、咖啡厅、休息环境等)根本无法满足功能的需要。贝聿铭于1983年首次参与的时候,就决心要解决这个问题,他说:要在原有的建筑内寻找这样的空间也不是不可能,但他并不想毁掉卢浮宫内许多美丽的房间。最终他选择的解决办法就是开挖卡里庭和拿破仑庭。往下挖并创造出了更大的展示空间,透明的玻璃天井顶的加盖使众多雕塑作品不仅可以良好地展示,更可以得到保护。这想法简直太完美了。

玻璃金字塔和卢浮宫两个中庭的下挖改建是卢浮宫改造工程设计的最大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