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一篇 下一篇
  2. 第3182期   20170725
  3.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党员风采】

一颗“匠”心 逐梦强军

——记航空工业陕飞优秀党员王波

王波在工作现场(右)

本报通讯员 董晨琳

在航空工业陕飞的工装设计与制造领域里,有一个古灵精怪的“老专家”。说他“老”,并不是因为年龄大,而是他年纪轻轻却顶着一头白发,颇有几分“老专家”的风范。同事们说他是个“工作狂”,干起活儿来不要命。工作16年,他始终在工装设计与制造领域默默耕耘,辛勤付出,先后获得航空工业陕飞“优秀员工”、“优秀共产党员”,中航飞机“优秀青年”、“敬业好员工”,陕西省汉中市“劳动模范”等一系列荣誉称号,他就是陕飞工艺装备设计与制造技术三级专家王波。

同事眼中的“王疯子”

上班没多久,王波就有了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绰号——“王疯子”。这和他工作起来的状态可分不开。

那个时候,陕飞刚刚步入快速发展轨道,专业领域人才青黄不接,领导将型架设计的重任压在了王波身上。面对一个与本专业关联度极低的新领域,王波只能从零开始。白天,他跟着师傅从产品图纸到工艺技术,从设计要素到协调方案一点点学起,晚上回到宿舍找来大量专业书籍刻苦钻研。善于思考的他常常会冒出一些奇怪问题,甚至会为一个问题半夜起床拉着舍友讨论。这可让舍友苦不堪言,第二天一大早,王波又精神抖擞地投入工作。于是乎,“王疯子”这一称呼不胫而走。

凭着这股子“疯”劲,王波从一名普通的设计员很快成长为机翼型架组副组长、机身型架组组长,再到工艺装备设计与制造技术三级专家,成为一名专业知识扎实、管理有方、技术水平较高的复合型人才,先后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技术论文6篇,完成专利申报21项,完成3项科技成果申报并获奖。

夜夜难忘的“小数点”

在飞机研制过程中,装配工作量大约占到整架飞机制造工作量的40%~50%,产品质量很大程度取决于装配质量,而工装是完成飞机装配的重要工艺装备。

2013年,王波参与某机型创新基金项目,当时这个项目的研究和应用在国内尚属空白,没有什么经验可循,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作为项目结构设计师,王波抱着“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态度,要求组员将全部工艺数据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组员们纷纷抱怨:“没有资料的计算本就不易,能保留小数点后一位已经不错了。”可王波却说:“这一位小数决定了我们型号飞机对接质量的高低,必须要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为了达到这一要求,他连续半个月“泡”在攻关设计现场,计算、调试、复核、沟通……枯燥乏味的工作占据了他全部时间。每每回忆起那段攻关经历,王波总是笑着说:“那阵子夜夜梦见的都是小数点啊……”功夫不负有心人,经历了18天的辛勤奋战,通过研究应用验证,该项目最终快速、准确地完成了大部件对接、调姿等产品设计要求,圆满实现了原定目标。

追梦路上的航空人

某型机尾段总装型架设计过程中,王波对工装设计源头大胆创新,在分析和比对完原有工装优缺点的基础上,全面消化两个机型产品,同时在一台型架上实现两个机型装配任务,解决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中工装转换周期长的问题,而周期也由之前的十天缩短至一天。为推进工装设备化进程,王波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到国内相关单位参观调研,在没有经验借鉴的情况下,将机电控制系统融入装配工装中,通过使用验证,在满足产品装配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大大降低工人劳动强度,提高了装配质量及装配效率,为装配工装满足批生产要求奠定了基础。该项目的顺利实施,也使他和他的项目团队收获了两项国防专利和一项公司科技成果奖。

十六年如一日,王波将全部心血倾注于他所挚爱的航空事业,以实际行动践行和诠释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誓言;以一颗平凡的“匠”心,追逐着自己最初的那个航空强军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