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一篇 下一篇
  2. 第3783期   20220729
  3.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夏日花常在 创新竞芳菲

杨稀
  盛夏好时节,航空工业导弹院“百花齐放、众智创新”项目也已行至中期。依托该平台,越来越多的基层创客围绕本职岗位创新方法、修旧利废、小改小革,为导弹院提质增效工作贡献了力量。广大职工以目标不变的定力、沉着应变的智慧、主动求变的勇气,不断在创新工作上做实功、用实力、创实效。
  科学应变 助力伺服控制技术创新发展
“研发出‘基于永磁同步电机的大功率伺服控制器’是我在心中种下的一粒种子。”讲出这句话时,饶大伟热情满满。此前,他曾负责过多个创新基金项目,创新的热忱指引他深耕伺服驱动器,不断探索技术突破和创新之路。
  “没有经验就自己摸索”。查阅科技期刊资料、调研国内外技术发展趋势,从书本里把艰深晦涩的理论一点点“啃下来”,大胆投入设计应用。沟通电路细节、协调算法指标,团队成员越干越有劲。
  尽管饶大伟在伺服控制器的技术研发、可靠性和工艺性等方面具有独到的见解和丰富的经验,但是面对控制新技术,团队还是陷入了困境,大家的热情受到了打击。
  “既然选择要做,就要做到最好!”苦闷之余,饶大伟鼓励团队坚持下去。“我们必须分工合作,让自己的优势得到最大发挥。”刘保府、程时兵、姜和泰、张琳主攻驱动技术和电源特性处理;袁野、庞丽娟在矢量控制技术和三环PID参数调节方面进行各个击破;彭科容围绕负载特性进行钻研;聂庆峰对控制器的工艺性和可生产性等进行重点攻关。
  “核心技术通过学习是得不到的,关键细节和工程经验只能靠自己钻研探索,相信基于永磁同步电机的大功率伺服控制器一定会应用于我们的新产品。”谈及项目的未来,饶大伟既有热情,又满怀期待。
  准确识变 助力自动化检测线效益加倍
生产任务日益增加,检验员们即便加班加点、通宵达旦,也无法有效缓解检验任务堆积如山的现状。大量的产品检测工作急需更加快速、高效、安全、精准、自动化水平高的前处理及检验设备的加持。自动化检测线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困局。光有设备还不够,如何让检测线更好地服务于生产,让检测线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创新团队开始了漫漫求索。
  善于识变,主动应变。技术带头人万志宏,每天带着团队年轻人在两条自动化检测线上穿梭。白天配合厂家技术人员调试设备,晚上改进测量程序。负责人倪静关注检测线调试进度,是否能够顺利实现数据的采集、处理与分析,达到监控并实时控制质量数据及过程的目标。
  “这种零件用原先的影像测量方法太慢,不便于后期数据分析,要改。”
  “原先的检验工装,不便于操作,要改。”
  “这几种零件需要做的成组测量工装多、且拆卸、安装、找正工装频率太高,要改。”
  针对各个流程,创新团队反复观察检测线上是否存在“卡脖子”环节,还有哪些程序需要更加优化完善以适应生产线的自动化检测。多次“探讨”后,他们成功破解了难题。
  目前,该创新项目就要“上岗”担负重任,完善后的检测线正式投入应用,精密机加零件彻底实现全流程自动化检验,检测效率大幅度提升。
  主动求变 干燥剂盒注胶效率提升
入职导弹院三年,谢欢欢是一个停不下来的人,从3D打印团队、分厂创新团队再到百花齐放的众智创新平台,每一个都让她感兴趣。带着发现的眼睛,从现场寻找答案,小波动和小变化都看在眼里,主动寻求改变,改善创新成了谢欢欢的工作常态。
  这不,现场“溜达”的时候,现场注胶工序的操作者随意的一句抱怨引起了她的注意。“哎,一上午驻扎工位,就注了这么点儿产品。”听到这声长叹,她立刻走过去开始研究眼前的注射气路:本体干燥剂盒需要注射硅橡胶进行密封,通过压缩空气气压推动工装活塞实现注胶,注胶时间及准备时间单件需要约10分钟。“一次只注射一个,为什么不可以一次注射多个,这样不就提高效率了吗?”谢欢欢发现问题的突破口在于气路改造。
  有了这个突破口,她赶快邀请经验丰富的蒋文均“倾情加盟”,设计合理有效的气路改造方案,为了避免多路气路间的相互干扰,气路中需要增加单向阀等气动元件。说干就干,他们在完成元件选型、采购工作后,紧接着启动了“DIY”搭接气路工程。经过多次反复,气路终于搭接成功。
  小发明、小创造不必非要追求高端,应以真正能起到节约人工,提高生产质量和效率为目的。只要敢创新能创效,人人都可以当主角。
  敢于改变 产品定检提质增效
“某产品和发射筒工具又该定检了,疫情反反复复,我们的产品何时才能回来‘体检’啊!”最近市场部很发愁。真想给工具插上翅膀,让它们自己飞回来。想归想,定检的事还得解决。
  市场部搭建创新平台,召集计量中心、总体所、十二所和主机部相关人员就外贸产品工具的后续定检问题商讨对策,计量中心王海林每天夜晚躺在床上时,力矩、轴承、转速、轴向……这些词总会不停地从脑海中一遍又一遍地闪过。他回忆:“搞个稳定可靠的实物量具出来兴许就能解决问题。”出于对自己多年从事检测校准以及测试设备集成方面积累的自信,加之项目组里胡工、李总他们对于设备结构应用方面的丰富经验的加持,一个大胆的想法在王海林的脑中逐渐形成。
  敢变才会改变。说干就干,邮件传送、微信看图、构思、讨论、方案改进……一个技术交流共享平台在云端出现了。对于项目组成员来说,日常工作基本都是满负荷,只能利用夜晚和节假日的时间突击补课,查资料、找配件、APP平台采购……组员们集思广益,不断摸索、不断创新、不断试验、不断总结,每天都在“与时间赛跑”。第一台力矩检查仪原理样机就“登台”展示。
  虽然原理样机的出现已让该技术实现弯道超车,但要做出精品还需要精雕细琢,他们又投入到下一阶段的创新中。
  导弹院重视创新的想法、培养创新的热情、致力清除创新的障碍、减少创新的阻力,让每个人的创新步履能够行稳致远。在这里,总有一股力量在背后推着你,想不进步都难。活跃在百花齐放舞台上的众创力量不容忽视,他们是打通技术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实践者,也是加快战斗力生成的关键因素。在这片创新的沃土上,众智创新的火种一旦燃起,必将形成燎原之势。这个夏天,期待百花齐放,争奇斗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