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一篇 下一篇
  2. 第3729期   20220111
  3.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致广大而尽精微

——航空工业制造院“聚力创新”这一年

李江 肖永金 摄

龚远会
  一百年峥嵘岁月,七十载航空筑梦。2021年,在航空工业“领先创新力”发展战略指引下,航空工业制造院致广大而尽精微,聚力创新激发活力,跑出创新“加速度”,开启创新新征程。
  致广大,心怀“国之大者”。制造院作为航空工业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和新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以创新为本,矢志自立自强,奋进在历史机遇期,向“成为世界一流的航空材料、制造技术研发者”的愿景大步迈进。
  尽精微,聚力创新促高质量发展。制造院集聚心力、智力和财力,在创新征程上着眼长远的布局与精耕细作的举措,考验的是制造院科学决策的见微知著,丈量的是制造院基业长青的历史远见。
  集聚心力谋创新
聚心力,打造先进文化力,形成领先创新力,提升卓越竞争力。
  集聚心力,凝聚航空报国力量。制造院党史学习教育形成全院5个党委、90个党支部、1700余名党员“全覆盖”和5000余名职工“强参与”的立体矩阵。院党委以上率下学,全院两级党组织灵活多样学,线上党史学习教育实现了全天候和全覆盖,党员参与率100%;线下到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学习90余次,把党史课堂设在攻坚现场、把党史展览布到员工身边。全院干部职工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感悟思想伟力,汲取奋进力量,汇聚起制造院向上、向光、向未来的力量。
  集聚心力,办实事激发创新动力。办一件实事,暖一片人心,制造院188项实事清单,把职工关切变为可量化的指标。党建赋能科技创新,制造院搭建以党员为主体的3级创新平台,让党旗在攻坚一线高高飘扬,推动一大批关键技术取得重大进展;积极落实推动“揭榜挂帅”“赛马比才”制度落地,为青年成才引路,为青年创新搭台。制造院党史学习教育做法,被人民网·党史学习教育官网作为典型宣传。“长远事”“关键事”“眼前事”一一落实,为的就是让职工安心、顺心、舒心,让科研人员回归创新本心,把创新蓝图变成施工图。
  集聚心力,打造创新人才高地。“人才强院”战略进一步落地见效,邢丽英研究员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肖世宏研究员、王志强研究员被评为集团公司首席技术专家,领军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破“四唯”重实干的选拔评价机制有效应用,让全体员工能够看到目标、找到方向、实现梦想的显性化职业发展通道体系启动运行;聚焦重点专业发展的高端人才柔性引进取得了新突破,一大批一流高校优秀毕业生加入制造院,聚才引智成果有力展现了制造院打造新时代创新人才高地的信心和能力。
  集聚心力,担当航空强国使命。2021年,《制造院“十四五”及2035年中长期发展规划》发布,规划强化接棒意识,严格对标对正航空工业战略目标,将技术创新摆在了任务首位,统筹实施十项工程,在先进制造、新材料、高端装备等领域技术创新实现新跨越、技术服务开拓新局面、产品发展迈上新高度。规划是熔铸光荣与梦想的行动指南,举旗定向,使命在肩,梦想在前,行动见心。
  集聚智力强创新
集聚智力,做好顶层规划,培育良好创新生态,提升快速研制能力,促进创新成果迸发。
  集聚智力,顶层策划定方向。在航空工业“领先创新力”发展战略和制造院“十四五”规划指引下,制造院不断丰富迭代科技发展规划、“创新决定30条”实施方案、材料和工艺技术创新中心实施方案,组织成员单位完成科技规划编制,系统布局制造院科技未来发展方向;明确规划中各项任务实施“作战图”和“时刻表”,“按图索骥”推进任务落实。
  集聚智力,为创新培育沃土。制造院致力创建更良好的科研生态、更完善的科研平台,不断加强软实力建设。持续完善“沉浸式”创新环境,针对“卡脖子”难题建立创新团队,赋予项目负责人技术路线决定权、科研经费使用权、薪酬分配权等,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内生动力;组建新材料和结构快速试制与应用转化技术创新中心,加快航空装备快速研制和先进制造能力提升;集中力量推进航空智能制造创新工场、云制造、系统工程研发平台建设等8项重点任务,为创新搭建更好平台;成立技术发展中心,加强软科学能力建设,做强六大行业中心,服务集团战略,引领行业发展。
  集聚智力,创新成果迸发。2021年,制造院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激光技术取得显著成绩。实现了铝合金蠕变时效成形、电子束增材制造材料组织性能调控、末端执行器设计和自动钻铆系统集成控制、大型复合材料整体进气道成形等为代表的多项先进关键制造技术突破;突破了新材料关键技术,实现了装机应用,有力支撑了装备发展;完成机器人式自动铺丝机和集成式铺丝头研制,多台套装备斩获市场订单,建强高端装备自主保障能力;激光技术实现了重大跨越,制造院成为航空工业激光技术产品研发与生产的主力军。
  集聚财力促创新
集聚财力,围绕经营计划,加大资源配置力度,优化考核方式,全力支持科技创新。
  集聚财力,研发投入力度不断增强。在多渠道争取科研经费的同时,制造院统筹自立与自筹经费,重点支持先进材料技术、表面工程等“领先创新力”重点专业领域;设立院青年基金,加强对青年科技人员创新思想的支持,切实将“财力”用在“刀刃”上,培育可持续发展动能,确保航空制造技术的领先竞争优势。2021年制造院研发投入超14亿元,投入强度达17.37%,增加近1%。
  集聚财力,绩效分配向创新倾斜。2021年,制造院聚焦战略目标,逐步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中长期贡献、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考核与绩效分配体系,让科研人员充分享受创新红利。完善计划管理模式,从机制上催生强化创新意识、创新动力及创新能力;将KPI各项考核纳入部门绩效,实现分配方式与经营目标相结合、与绩效指标强挂钩,确保激励政策更加公平、有效;调整绩效发放节奏,加大即时奖励,推进精准激励;创新引入虚拟股权,建立中长期激励机制,实现科研人员收益与院长远发展的紧密“捆绑”,增加科研人员的获得感、成就感、幸福感。
  初心不改,奋斗未有穷期。创新,没有完成时,只有新起点。
  制造院“十四五”蓝图已绘就,只需在攻坚克难中砥志研思、追求卓越,在创新发展中航空报国、建功立业,以科技的主动赢得发展的主动,用高水平航空制造技术自立自强构建制造院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