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一篇 下一篇
  2. 第3675期   20210622
  3.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小改进”解决“大困惑”

本报通讯员 孙海盟
  杨智刚是中航西飞模具锻铸厂样板加工单元副单元长。自1983年招工进厂,在模线样板加工生产线上,一直没有“挪窝”,干了27年样板钳工、7年工长,2016年专业厂成立时改任副单元长,至今又干了5年副单元长,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老杨”。
  与年岁一同积淀的,是他高超的技艺、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感知。不管组织机构怎么改变,生产制造的内在规律性始终不变。一个脚踏实地、认真负责的人,在操作工人岗位工作27年、在生产管理岗位工作12年,这种经历和经验,本身就是珍贵的财富。
  作为高级技师,活儿要怎样干才干得漂亮,注意哪些问题,就能既提升质量、又保证进度,他都心里有数。作为生产组织者,怎样依据任务的轻重缓急安排投产才更合理,怎样应用新工艺新方法解决加工难题才更高效,怎样加强管控才能让工序间的流转更高效、更顺畅,他也是门门都清、毫不含糊。所以,在生产管理上,老杨总能把人、事、物协调得井井有条,一副干净利落的样子,令人十分钦佩。
  3月,样板加工单元接到142项AG600飞机立体化铣样板的加工任务,按照激光切割、手工挫修、手工焊接、手工校平等制造流程推算,正常的加工周期应该是两个多月,但是公司要求一个月完成、不得拖后。尽管压力巨大,但是老杨和单元长田园非常清楚,当下正是公司型号研制快马加鞭之时,谁也不能讨价还价、耽误了大事,对执行层而言,就是一个字“干”,要“苦干”加“巧干”,千方百计把难啃的“硬骨头”啃下来。于是,接下来一个月时间里,老杨和田园认真平衡现有资源,组织代文红、马鹏雄、朱江锋等8名样板钳工加班赶工,硬是在规定期限,高质量完成了交付任务。
  样板钳工由衷感激地说:“当然是老杨做的那4个支架相当给力,他的一个奇思妙想,大大减轻了我们的劳动强度。”他们说的那4个“给力”的支架,是老杨在加班赶工现场的“灵机乍现”。他发现,大家集中忙起来的时候,一块3米多长的大样板就挤占了好几个人的工位,让那张10米长的工作台也不够用了,这种情况下,其他人只好把样板和模胎垫在地上,蹲着或跪着去干。但是蹲着、跪着的姿势肯定不及站着舒服,坚持个把小时可能还行,坚持两三个小时也撑得住,但一天坚持十多个小时,连续一个月下来,谁受得了?而且,如果蹲着或跪着去完成这么繁重的任务,能不能按时完成,还真不好说。
  老杨说:“我也是工人出身,完全体会得到腿脚麻木、腰酸背疼的滋味。”于是他想:能不能做几个与工作台同高的支架,让样板一头搭在支架上、一头搭在工作台上,换个方向,把“横摆”变成“侧架”,这样就减少了样板对工作台的占用,给其他人腾出了空间。于是,他赶快找专业厂精益加工团队焊好4个支架。支架是活的,需要的时候,沿工作台一字摆开,把样板侧架在支架和工作台上,就可以满足8~10人在各自的工位同时作业,而不会相互干扰。支架不用的时候,可以推到旁边的检验台下,也不占空间。正是这样的“小改进”,解决了大伙儿的“大困惑”。
  老杨说:“作为共产党员,我就应该具有一心为公、为民服务的自觉,能主动给职工送去方便。我觉得,只要切身体察到职工的感受,从降低劳动强度、改善作业条件的角度出发,就能萌生不少好点子。创新创造,不见得非要搞出多大的动静,一个巧思、一个妙招,可能就解决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