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一篇 下一篇
  2. 第3669期   20210528
  3.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跳出限定,再定义自己

——记航空工业制造院2020年先进个人张志

龚远会
  有几年,张志认为自己“并不得志”,但后来想起来,“不得志”的磨砺,更是人生宝贵的经历。
  近几年,张志的工作有了大起色:课题研发,技术突破;型号攻关,技术精进;产品交付,提质增效。一切水到渠成,当被评为航空工业制造院2020年先进个人的时候,开心之余,更多的是跳出自我思维的限定,刷新了他对一名优秀工程师的再定义:既要解决技术的难题,也要会工程项目的管理。
  8年前,张志不这么想。他胸怀 一名航空工程师的理想,一心想为国家航空装备研制贡献力量。但分到手里的工作却是国外民机转包生产项目管理,这并非他的兴趣所在。他还记得那个项目中,产品材料厚度范围0.8~1.6mm,而他之前参与过的项目产品材料厚度基本在1.6mm以上。产品制造过程中,越薄就越容易失稳起皱,因此该项目产品成形难度大。此外,如果产品成形合格率达不到95%,利润则会很低。
  如何兼顾质量和效益?首先,张志凭着过硬的专业技术本领开展了工艺的反复优化与迭代;其次,他意识到设计人员和工程人员对制造工艺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前者追求的是产品较高的设计指标,但并未充分考虑产品材料结构的工艺性等因素。如何达成一致?张志并没有一味闷头做工艺改进,而是一直和客户沟通产品的技术需求点,最终确定双方认可的产品技术指标。
  当然,如果纯粹是技术攻关和产品试制,这还是技术范畴的事情,张志觉得自己都能应对。但是科研单位技术人员除了技术开发应用,还会涉及到项目洽谈、价格谈判、生产管理、产品交付、售后服务等诸多工作,转包项目产品交付中还要报关,这些都是张志不熟悉的领域。不像刚入职时还有师傅可以请教,很多事情,张志都必须一点一点摸索,形成意见以供上级决策参考。
  “每天被繁琐的事务缠身,难以沉下心来钻研技术。”回忆项目管理几年的经历,张志并没有掩饰当初自己的苦闷,苦闷更多是因为觉得自己没有参加国产飞机和发动机的项目,“那是一种看不清方向的苦闷。”
  但其实苦闷只是忙碌之余偶尔泛上心头的情绪而已,张志心里很清楚,只有过硬的技术才能征取客户的信任。这些产品的10多道工序,涉及到院里的好多单位,他在进行工艺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各道工序之间的工艺余量,尽可能把影响产品质量的过程因素都充分考虑到,把更多的余量留给后面的工序,保证产品顺利流转生产。这种考量,反而给他留了更多的回旋空间。
  4年间,张志全面摸索了项目中几十种产品工艺路线,并把工程经验都固化成规范的工艺文件。与此同时,学会了项目管理,理解与客户沟通的重要性,同时在和院里其他单位科研人员的沟通合作中,也扩展了自己的专业知识视野,摸清了院里相关设备的使用情况。
  “顺利的事情,往往不足为外人道;只有碰了钉子,才会记忆深刻,也才更有利于人的成长。”现在,张志格外珍惜那几年国外转包生产项目管理的经历,虽然论文晚发了,高级工程师也晚两年才评上,但对院里全局的了解、全项目管理经验、沟通协调的能力、质量体系的要求,还有攻关中精进的专业技术,一切都是独特的、最宝贵的经历,都是最好的结果。
  2017年,转包生产项目结束,张志又重回一名科研人员的日常——科研课题、型号攻关、小批试制,都是国家战机、发动机的重要项目。
  之前沉淀的技术经验,都派上了用场。重要的是,涉及到院里多个单位合作的项目,张志更会充分考虑其他专业的能力和关键要求,这种全面性专业思维,让他主导的项目进展更加顺利;对院里相关机加设备状态的门清,也让他能更加合理安排自己的任务。“抓住关键环节瓶颈问题,这是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现在的张志,更加从容和淡定。
  北航7年的求学经历,“知行合一”的校训,潜移默化渗入到张志的工作和生活中,而在从事航空事业的工程化应用研究中,尤其是转包生产项目管理的经历,让他对“知行合一”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再只局限于钻研“技术”本身,而要有全局思维,关注于对“项目”和“人”的推动。
  “航空事业是一个点线面的工作,作为工程师,技术攻关是解决点的问题,项目管理是把点串成线。”跳出自我限定,刷新对工程师的理解,张志很满意自己现在的状态,做一个纯粹的科研人员,突破制造工艺,解决制造难题,用全局思维、管理思维推动项目进展,不管是事业,还是人生,都会有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