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一篇 下一篇
  2. 第3667期   20210521
  3.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两碳”目标下的经济与政策

中航证券 董忠云 成果|方堃 朱可卿
  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再度提及“两碳”目标,会议强调“要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积极发展新能源”。作为国家大战略,“碳中和”在各场合、各领域、各行业中不断被提及,也成为近期各券商举办的中期策略会中的话题。
  碳中和是我国急需抢占的经济制高点,需着眼长期经济回报
  全球实现碳排放达峰的国家基本上是发达国家或后工业化国家,而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速仍高于发达国家,现阶段碳排放还处于上升趋势。我国要在2030年前达到碳达峰,再用30年时间实现碳达峰到碳中和的转变,与其他发达国家的时间段设置相比,可谓时间紧、任务重,但碳中和并非经济增长的对立面,也并非仅是环境义务,是经济实力的一种体现。以高效清洁能源作为依托的工业体系和经济系统是各国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是我国需要尽早占领的制高点。欧美国家基本规划将在本世纪中叶达到碳中和,一定程度上迫使我国设置较短时间完成目标,需以更快的速度在碳中和赛道上追赶发达国家进程。
  在去往碳中和的路途中,因为某些行业产业转型相关成本的增加,短期内或会对GDP增速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但前期经济层面的成本付出是为未来碳中和所能带来的巨大回报而做出的必要投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当下,更应该着眼于碳中和进程所带来的科技进步,以及在实现以高效清洁能源作为依托的工业体系和经济系统后所能释放的巨大红利。
  “两碳”目标为各行业同步带来机遇与挑战
  碳中和对传统工业的影响短期类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长期相对利空。考虑碳排放对环境的外部性,将提高能源价格和传统制造业的生产成本。在短期内由于大型企业的边际成本较低,节能减排和碳交易将继续提升规模经济的边际收益,提升行业集中度,利好行业龙头。中长期内,由于能源替代效应,一旦边际减排成本达到阈值,或将会出现快速的能源替代浪潮。在此背景下,高耗能企业必须依赖技术进步来迎接挑战,实现低碳环保技术升级,保持相同生产规模条件下可以降低碳排放的绿色溢价,还可以借助大规模储能、碳捕集的技术研发作为辅助手段,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对于新能源等新兴行业来说,“两碳”进程为行业带来了较强的增长确定性、较高的增速和较大的发展空间,如我国太阳能和风力发电未来10年的能源装机量CAGR有望分别达到15%和11%以上,新能源汽车销量CAGR在未来5年有望达31%~34%,动力电池在2025年前的CAGR有望达44%以上。
  但同时我们也需要处理好高增长背后中能产生的问题。如近期跨界造车的高热度就值得我们辩证看待。产业要想有活力,需要有新进入者推动充分竞争。新能源汽车行业成为汽车产业的新风口,目前尚处于快速成长期,增速较高但远未达到成熟阶段,要更多的企业进入才能够达到成本效应的平衡,在经历了优胜劣汰之后才能真正浮现出同时具有生产制造优势和自主品牌优势的新能源车领军企业。近期,来自不同行业的企业跨界造车,将给新能源汽车行业带来丰富的技术和资源,但需要深耕供应链的上下游,坚持系统思维打牢基础,而不是为资本市场短期热炒带歪方向,如此才能迎接新的智能制造时代,为碳中和产业升级注入动力。
  未来政策可更多聚焦居民层面,也需持续推动绿色金融发展
  碳中和的外部性使得经济个体很难自发进行减碳活动,所以更需政府层面明确的政策规划,为实体经济达成“两碳”提供指引。目前,中央和地方政府已颁布了一系列政策,但政策并未特别聚焦于居民层面。我们认为,未来一些政策方向可以合理引导居民对“两碳”目标做出贡献,如在金融领域的ESG投资、交通领域的低碳出行、消费领域的责任消费等。
  除了从居民端入手,我们认为绿色金融也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工具。据高盛估计,到2060年,中国清洁能源技术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将达到16万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04万亿元。我们测算,未来30多年中国实现碳中和所需的绿色低碳投资规模应该在百万亿元以上,甚至可能达到数百万亿元。目前很多全球资产配置机构,如挪威主权基金、加拿大养老基金、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都纷纷将绿色金融纳入投资决策框架,积极开展ESG投资实践,助力实现碳中和。而当前我国绿色金融还存在法律体系有待健全、服务体系相对滞后、金融市场大而不强等问题。未来我国绿色金融政策面还应当统筹布局,加强企业绿色金融信息披露制度、制定绿色金融财税支持政策、提升国内外投资者参与积极性、用市场化方式提高金融机构绿色业务比重,从而推动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
  绿色金融的发展中,信息披露制度的建立是先手。目前绿色金融信息披露制度的建立还处在起步阶段。2016年,人民银行等七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上市公司和发债企业强制性环境信息披露制度”。2017年6月,证监会与原环境保护部签署《关于共同开展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工作的合作协议》,证监会也已经着手制定规则对上市公司强制性环境信息披露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看到已经有多家A股上市公司因在年报或半年报出现环保信披问题被立案调查。未来监管部门可能还需完善绿色金融的标准体系,统一披露标准,增加定量指标占比,覆盖各类金融机构和融资产品,提高披露内容可信度和透明度,分步分级建立强制信息披露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