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一篇 下一篇
  2. 第3665期   20210514
  3.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雪原印记

——航空工业光电所光电吊舱研制记忆

孝南 谢成龙 李方亮
  深秋时分,地处大兴安岭山脉东麓平原区的东北某小城早已是银装素裹,积雪覆盖下的大地上,甚至连撒下的阳光都是冰冷的。
  此时,一辆面包车从市区出发,驶向北部的荒原。在空旷的公路与冷冽的雪原衬托下,面包车显得渺小而又坚强。车里面坐着的是航空工业光电所某项目攻关小组。此时的他们倚靠在座位上,抓紧利用短暂的行驶时间休息。
  上世纪90年代,国外直升机就已经搭载了性能优良的照射型光电转塔。光电转塔作为直升机火力控制系统、导航系统的重要一环,对提升现代战争中广泛应用的激光制导武器的命中精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中国的直升机也迫切需要发展出自己的高性能照射型光电转塔。光电所凭借着专业优势,在全所资源的统筹支援下,从无到有开始攻关国内第一代照射型机载光电转塔,重任就此落在这支攻关小组的肩上。
  虽然光电转塔的研制工作顺利铺开,但零基础的起步不出意外地暴露出很多棘手的新技术问题,攻关小组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可是,这挡不住他们高涨的热情,甚至吃饭、休息时间,每个人的思绪也离不开自己的工作。没有经验,就逐步积累;没有设备,就想方设法去创造试验条件;没有技术,就从零一点一滴去摸索!
  寒冷的冬夜里,只见远处一只火把在夜色里闪动。这是小组成员想出来的一条模拟导弹尾焰提供给红外检测设备检测的“妙计”。举火把的同志在远处跑来跑去提供检测对象,温暖而又滑稽的画面给大家紧张的情绪带来了一丝放松。然而当在显示屏上能看到的只是布满整个光幕的模糊亮点时,他们每个人在失落中又陷入了思考。直到深夜,负责红外的同志依然在努力不懈地查找问题。
  次日清晨,红日初升,攻关小组早早就来到了试验基地。面对依然模糊的屏幕,大家的心情也凉到了冰点。“一二,起!一二,起!”寂静冰冷的草原上响起了战士们高亢的口号,也鼓舞了攻关小组的士气。经过调整,大家再次热火朝天地投入到攻关中,分工明确地开始排查导致问题的原因。
  草原上日升日落,见证着这一群人的不懈努力,最终“火把实验”效果得到明显改善。但还来不及高兴,大家的心就又开始紧绷了,因为接下来就要面临实弹靶试。
  实弹靶试的机会来之不易。就在不久前的模拟弹靶试中,光电转塔曾一度陷入瘫痪,但攻关小组顶住压力,迎难而上,最终解决了所有问题。这次实弹靶试,攻关小组早早就制定了周密的试验计划,尽可能地排查所有情况。问题的出现可能只是偶然的,但是攻关小组就是要通过无数个“偶然”,把问题的发现、解决变成必然。在一次振动测试时,通过偶然间“敲击”光电转塔,同样的故障复现,攻关小组经过缜密推敲,最终找到了问题根源,提前解决了所有的隐患。而这次发现问题所用的独特的“敲击法”也延续下来,成为各型光电转塔必做的一个“试验项目”。
  靶试按照既定日期进行。基地上,飞行员驾驶着武装直升机起飞,载着重装上阵的光电转塔进行实弹靶试。飞向靶试地前,直升机“调皮”地在攻关小组的头顶盘旋一圈,仿佛在提前祝贺靶试成功。很快,只见璀璨的导弹尾焰划过天空,飞向目标,一声爆炸轰鸣,精准击中目标,“成功了!”保障车内爆发出响彻天地的欢呼声。
  光电所该型光电转塔最终顺利定型,陆续装备部队。经过一代代改良,各种型号的光电转塔相继问世,技术更加先进,性能更加优良。
  在这个孕育了国内第一代照射型光电转塔的地方,白茫茫的雪原上永远地留下了老一代光电所人的脚印。这个地方也孕育了光电所的“吊舱精神”,它鼓舞着一代又一代光电所人投身于航空强国的伟大梦想中去。
  当年的年轻人如今已经独当一面,而现在的年轻人将会在“忠诚奉献、逐梦蓝天”的誓言中接续奋斗、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