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一篇 下一篇
  2. 第3662期   20210430
  3.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走进元帅故里

方久梁
  多年以前,我就心藏一个愿望:有机会要去瞻仰毛主席、周总理、朱总司令的故居。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学习红色经典,我来到朱德故里,接受红色革命教育。
  大巴车在成都至巴中的高速公路上欢快地奔驰。迎着呼呼吹来的凉爽微风,我的思绪如疾风般飞回到曾经阅读过的美国作家史沫特莱所作的《伟大的道路》一书中。那是30年前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出版社翻印的发放到团以上部队图书馆的内部书籍,记得封面封底呈红白相间,封面正上方是朱总司令骑着高头大马指挥战斗的戎装照,书的内容一共是12篇44章,多少字记不清了。那是我在部队期间阅读过的至今印象最为深刻的一本书。
  1886年12月1日,朱总司令出生在四川省仪陇县琳琅山下一个贫苦佃农家庭。“他说,虽然儿时有正式的名字,生下来的小名却是叫‘小狗’,因为男孩子都要以动物为名,来欺骗那些埋伏下来专门捉拿男孩子的鬼怪。”——史沫特莱这样写道,在其眼中,50多岁的朱总司令“既不丑陋,也不漂亮;更不会使人获得任何英勇、暴躁的感觉。圆头,剪得短短的黑发间杂着白发,前额很宽,而且略微隆起,颊骨也颇突出。”从书中知道,朱总司令青年时代就怀着强烈的爱国救民思想投笔从戎,曾任滇军旅长,参加过护国战争,后历尽艰辛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工农红军总司令、八路军总司令、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伟大的道路》记录了朱总司令60岁以前所走过的道路。记得书中在结尾处这样写道:“十一月三十日,东北战场来电:‘我们用新的捷报来庆祝你的六十寿诞。国民党一团人刚刚投降。’”这一年是1946年……
  “朱德故里到啦,下车啦。”经过三个多小时的行驶,大巴平稳地停在了位于马鞍镇琳琅村朱家大湾朱德故里停车场。大家欢呼着起身下车,环顾四周,群山葱茏,绿树成荫,一派生机勃勃景象。微雨中,我深深吸了一大口气,“空气好极啦!”
  我们一行人在朱家客栈吃过带有田间乡土味的午饭,沿着四方田、海量亭、山河志亭等景观,一路直奔纪念馆。朱德纪念馆坐北朝南,具有川北民居和现代建筑相结合特色,四周皆是园林花草,尤显得古朴典雅。走上百级石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邓小平题写的“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九个金色大字。纪念馆正门广场左右分别种植着六棵高大茂盛的桂花树,我想,若是游人金秋十月花开时节来参观,那桂花更是香气扑鼻。广场正中央矗立着一尊平和、慈祥的4.2米高的朱总司令汉白玉雕像。沿雕像摆放着一圈红红的色彩艳丽的映山红,使白色的雕像更显突出。在雕像与正门之间,有着一个海棠花、四色堇花组合而成的一个约20米见方的光彩夺目的大大的“德”字。据了解,朱德故居纪念馆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同时也是国家5A级景区,去年入选“第四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名单”。前来参观瞻仰故居的人群络绎不绝,有国家公职人员、有企业员工、有学校师生等。
  纪念馆展厅共分九个部分,以大量的图片与实物分别展出朱德总司令阅读过的书籍、使用过的手枪、以及生前使用过的个人物品等。朱德,字玉阶,原名朱代珍,曾用名朱建德,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在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下,逐渐接受马克思主义。参加革命70年,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等几个历史时期,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和才能毫无保留地献给了共产主义事业,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在展厅抗日战争部分处,有一组朱总司令手持望远镜目视远方与战马合影的雕像。雕像栩栩如生,仿佛金戈铁马的厮杀战斗场面就在眼前。作为曾经的军人,我立正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并随口吟起朱总司令撰写的诗句:“伫马太行侧,十月雪飞白。战士仍衣单,夜夜杀倭贼。”似乎看到了勇猛的战士置身战场,随着冲锋号声努力杀敌。
  从展厅出来,我的思绪还停留在历史画卷之中。从朱总司令的身上,我感悟到了许多许多——
  我知道了一种思想——“以革命之忧为忧,以革命之乐为乐,赤胆忠心,终身为革命事业奋斗。”
  我知道了一种品德——“我们切不可居功。群众风起云涌,烈士牺牲生命,如果有功,功是他们的。离开了群众,我们什么事也做不出来。比如说,我个人,中外人士都知道,好像我是三头六臂,实际上,我只是广大群众事业与功绩的代表中的一个而已。一定要记住,如果有功,功是党的,是群众的。”
  我知道了一种态度——“我不算英雄,只是一个在战场上没有被打死的普通士兵,为革命牺牲了的烈士才称得上英雄。”
  我知道了一种纪律——“我们党只有一种纪律,绝不允许任何不受党的纪律约束的独立王国的存在。”
  我知道了一种精神——朱总司令在生命的后期,于1975年3月6日,最后一次动笔书写“革命到底”四个大字,勉励自己、勉励后人。
  走出纪念馆,我想,做人当做朱总司令这样的人。
  沿着宽大的石板路,随着导游来到了朱德故居,因为故居处于锁门维修期间,我们一行人只能隔栏参观,这里郭沫若题写了“朱德同志旧居”六个大字。
  “我的工作,历来听党安排,派什么,做什么。”朱德为党为国家为人民奋斗了一生,其高尚品格伟大风范,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四个小时的参观瞻仰很快就结束了,返程的途中,元帅的光辉形象仍在我脑海中闪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中国共产党人永远的职责与担当。
  教育在于使人觉醒。我想,红色革命文化,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关键在于传承——传承意味着记得。记得终是人生最有价值的事情,不论是记忆者,还是被记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