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一篇 下一篇
  2. 第3662期   20210430
  3.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碳中和”目标下通航产业发展的新机遇

徐鑫
  最近的热点中,“碳达峰”“碳中和”持续升温,连带着碳中和概念在资本市场上全线爆发,相关的环保、新能源等公司纷纷大涨。从环保、工业、交通到金融领域,“碳中和”成为热词,航空业也不例外。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东航和川航的董事长都提出了航空业实现碳达峰的建议。
  2030“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承诺,可以预见在接下来的40年里对我国供给侧改革、能源革命与产业升级带来剧烈的影响。对于民航业来说,行业减碳工作有几个大的方向,如提高燃效、整合行业资源,推动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依靠科技发展,带动航空产业变革;应用智能化、数字化、无纸化等科技手段,增加航空产品和服务的绿色含量;提升机队运行效率,加快实施空域改革,推广空域精细化管理改革经验;推动可持续燃料、飞机等新技术的变革。
  但由于现阶段航空燃油的不可替代性,控排减碳的手段还较为欠缺,新能源替代项目不多,控排减碳手段相对有限。目前,电池技术正在迅速发展,全电动飞机有着零排放飞行的潜力,但对于商用飞机而言,目前还没有能和燃油系统相提并论的动力系统。另一方面,全电动推进系统却能在通用航空和城市空中交通中发挥巨大潜力。电动飞机的出现会助力节能减排,有利于环保并减缓全球气候恶化,不仅可以消除直接的碳排放,更能直接减少燃料成本和维护成本。
  在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下,从产业发展角度看,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高端制造为代表的高技术行业迎来新一波快速发展机遇,这些产业带来的技术变革和创新,能对通航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技术支撑,推动通航产业的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发展,为行业提供新一代信息技术驱动的精准化、个性化服务。而数字低空经济和数字经济发展能直接促进通用航空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通航业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主要路径在于能源替代、节能提效、工艺改造等方面上,而这些方面都是通航产业发展的良好契机。
  能源替代:构建通航业零碳电力为主、氢能为辅的能源结构,大力推动电动飞行器的发展,拉动包括供应链上下游、制造端、运营端在内的全产业链协同发展。
  节能提效:推动通航飞行器自动化驾驶、数据库开发、推进信息化、供应链数据共享,建设智慧通航。
  工艺研发:主要集中在电池技术升级、高功率快速充电技术、高能量密度电池、高功率密度高扭矩电机、分布式电动驱动、航空复合材料、空气动力、大规模制造等领域。
  另外,在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既定目标下,通航产业里的电动飞行器,如电动直升机、UAM、无人机等都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大环境对新兴技术产业有很强的推动作用,电动飞行器如UAM涉及的产业链长、辐射面广,新兴技术能进一步的拉动通航产业的发展。在生产制造方面,能给电动飞行器提供分布式电动驱动、航空级别电池产业、航空复合材料、空气动力、噪音控制、人工智能、自动驾驶和飞行控制等技术。在商业运营方面,能帮助通航产业建立低空交通管理、共享出行APP、垂直起降场、大数据服务等数字化生态链。
  通过产业升级带来的产业协同也能使通航产业在碳中和的道路上收益。电动飞行器和国内比较完备的新能源汽车在产业上有许多共通的点,在高能量密度电池、高功率密度高扭矩电机、高功率快速充电、自动化驾驶、数据库开发、大规模制造等领域能产生巨大的产业协同效应。
  2030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承诺,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借着这股势头,结合新兴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推动通用航空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从新的方向完成产业的弯道超车。把通航产业的发展从规模速度型向转质量效率型转变;提高科技创新驱动通用航空发展的重要作用;推进智慧通航建设,加强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无缝衔接;促进智慧空域管理与智慧飞行运行、实现通航产业的数字化运营、智慧化营销与服务,在碳中和的奋斗目标下实现全行业的跨越式发展。
  种种迹象表明,城市空中交通极具发展前景,世界各地区的国家和企业都已纷纷入场,而在国内,不论是造车新势力、传统的车企、互联网巨头都加入了这条赛道,国内亿航作为UAM的第一股不论是在政策还是商业上都屡出佳绩,种种信息告诉我们,UAM不仅是未来,更是当下各家必争的新赛道。
  为进一步交流前沿进展、开展国际合作,由国际航空科学理事会(ICAS)主办,中国航空学会承办的主题为“城市及地区空中交通”第32届国际航空科学大会将于9月6~10日在上海举办。这是继1992年之后,第二次在中国举办此次大会。大会尤为关注当今航空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例如:解决航空问题的新方法、提升性能的新技术、更清洁更安静的环境、更灵活的研发流程等。此外,新兴热点领域,如增材制造技术、工业物联网(设计、生产与保障)、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电推进、无人机、自主系统、零排放、电动垂直起降机及以上新技术为全球空中交通管理系统带来的新挑战等也将成为讨论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