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一篇 下一篇
  2. 第3662期   20210430
  3.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新型消费有望成为促消费扩内需的重要增长引擎

刘俊鹏
  消费是一切生产活动的最终目的,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直接体现,对经济增长发挥着基础性和主要拉动作用。基于网络数字技术的新型消费潜力加速释放,2020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近40万亿元,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7.3%左右。我国居民消费虽然持续增强,但整体居民消费率仅为38%左右,远低于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60%~70%,居民消费仍有巨大的扩大空间。新型消费领域主要涉及新零售、电子商务、线上消费等多行业,配套上涉及云计算、线上支付、人工智能等。新型消费的发展有助于推动我国消费需求回暖,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同时,有利于拉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改善民生、推动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对国民经济发展和数字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数字化赋能,助力新型消费快速增长。随着5G、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社交式营销等数字化改革为传统零售带来新的增长机会,用户、商品、运营,整个供应链的线上线下全面一体化的零售新业态已成为传统零售企业发展新方向,如直播平台、共享经济、智慧零售相关的企业蓬勃发展,2020年全国网上零售额117601亿元,较上年增长10.9%,网上零售在社会消费中占比持续提升。在线下接触型消费受阻的情况下,新型消费实现逆势增长,成为消费领域的最大亮点。
  3月25日,国家发改委、中央网信办等28部门联合发布《加快培育新型消费实施方案》,强调要拓展无接触式消费,推动零售业数字化改造,提升中小电商企业数字化创新运营能力,推进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应用,政策将在多领域为我国传统零售业转型提供支撑,驱动行业继续向前发展。
  在基础建设层面,“十四五”期间,国家将加快推动数字技术创新应用、推动数字产业化,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国家将针对数字化发展加快新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基于5G的应用场景及产业生态,促进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在商业领域的应用。同时,进一步推进线上线下深度融合,鼓励参与“互联网+公共服务”的消费模式。另外,“十四五”期间,国家将持续推进绿色交通建设,推动环保建筑建造,同时健全强制报废制度和有关耐用消费品回收处理体系,积极促进绿色消费。
  在政策层面,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建设和服务标准体系,逐步建设新型监管机制,对证照办理进行相应的精简。通过加大政策导向支持,加强新型消费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保障能力建设,比如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和现代物流供应链保障等。在资金层面,支持新型消费企业开展债券融资,推进设立新型消费产业投资基金,支持符合条件的新型消费企业利用多渠道资本市场浊资,拓宽融资渠道。引导符合条件的各类社会资本规范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参与新型消费产业项目。此外,新增冷链物流追溯政策,提出“利用‘溯源码’实施‘首站赋码、进出扫码、一码到底、扫码查询’等管理模式,建立从供应链首站到消费需求终端的进口食品冷链物流追溯系统”;新增互联网保险政策,提出“加快推进保险线上化进程,丰富保险产品供给,为互联网场景下的交易、支付、出行等提供更多风险保障”等。
  在民生层面,《实施方案》在某些领域,提出了一些实招和硬任务,旨在以点带面实现突破,更好适应消费结构升级趋势。比如,疫情防控对“互联网+医疗健康”提出更多需求,为加快推动供需匹配,《实施方案》明确要出台互联网诊疗服务和监管的规范性文件、出台电子处方流转指导性文件、打通互联网医院和实体医疗机构的数据接口并逐步推动医药保数据互联互通等。还有提出要提速快递物流进农村,2022年前实现有条件的行政村全覆盖;有序推动无人配送、无人驾驶在产业园区等特殊场景落地和示范;推动出台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政策;推进平台从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研究推行政府购买优质在线教育服务;修订出台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加快制定并推动实施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领域相关标准,加强对新技术金融应用的规范。
  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新经济智库院长朱克力表示,新型消费正成为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的重头戏,承载着畅通国内大循环和扩大内需促消费的战略功能,以此促进新基建与新消费的衔接、商务流通领域的转型、传统商业企业的数智化改造和跨界融合,有利于发挥宏观政策调整效能的多重诉求,推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联动与改革发力,深度赋能新发展格局。朱克力提出,新型消费发展应当补短板和锻长板。在需要补齐的短板中,夯实信息基础设施、规范市场秩序是重中之重。他建议,一要加快建设支撑新型消费发展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强化服务保障能力建设,优化新型消费发展环境;二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深化包容审慎和协同监管,健全服务标准体系,规范市场秩序;三要加大新型消费政策的支持力度,强化财政支持,优化金融服务,完善劳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