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一篇 下一篇
  2. 第3240期   20171214
  3.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放飞梦想 再启征程

——记航空工业沈阳所舰载机特种结构设计关键技术攻关罗阳青年突击队


本报通讯员 李晓滨

五年前,歼15舰载机的完美着舰,实现了中国战机由陆地走向海洋的历史性跨越。在成功的背后,一支由28人组成的舰载机结构设计关键技术攻关团队,为使战鹰更加矫健翱翔,学罗阳、做先锋、见行动,勇于创新、披荆斩棘,在型号攻坚中放飞青春梦想、在挑战尖端中书写人生华章。

青春无悔,逐梦蓝天。多项关键技术的全面突破,填补了我国舰载机关键技术领域的空白,为后续研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有力的保证。浩渺蓝天,记录了攻关团队坚实的足迹;告慰英烈,书写了航空青年奋斗的征程。

向更高目标登攀

当舰载机成功着舰、国人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时,舰载机结构设计关键技术攻关团队的成员们无法忘记,他们走过的布满荆棘的破冰之旅。

对于团队来说,一切都是从零开始。没有研制规范可参考、没有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可借鉴,关键技术的攻坚如履薄冰。面对重重困难,这支以青年设计人员为主的团队专门成立了“罗阳青年突击队”,并立下了庄严承诺:“善于学习、锐意创新、拼搏奉献、争创一流”。

凭借20世纪90年代航空工业沈阳所进行的相关技术预先研究成果的积淀,团队成员开始进行严苛的设计和对攻克先进技术的挑战。团队成员信心满满,“外国人能做到的,我们中国航空人也一定能做到”。

年仅33岁的李福担起了队长的重任。他第一次上舰进行试飞技术保障,是在罗阳逝世的第二年。站在航母甲板上,近距离观看舰载机起飞,他感到非常荣幸与震撼。每次飞机着舰后,他都要仔细检查飞机起落参数、分析数据。20多天的跟飞保障,除了对技术的精益求精,他更是感受了身为航空人的使命与担当。在试验的关键阶段,由于阑尾炎再次发作,合并腹膜炎,他住进医院进行了手术。可还没等创口完全愈合,他就回到家里。试验节点在一天天倒排,忍受着不时发作的阵阵腹疼,手术20天后他回到了试验现场,一直坚持了40多天,圆满完成最后一个起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胡海洋,结构部中后机身室副主任。为了攻克结构设计这个难题,他整天把自己关在资料室里,一遍遍翻阅各类书籍,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并掌握世界先进国家舰载机结构设计。永不服输的他,挑战是最好的陪伴。一连几个月不休息,高温假、节假日,全部时间都用在了科研攻关。谈到当时创新设计的辛苦时,他说:“一想到攻克这个方向,我们的设计就会迈上全新台阶,浑身就充满了干劲。”

挑战,时时炙烤着队员;登攀,个个是突击尖兵。他们自觉将罗阳精神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中、深植于热爱的事业中。一切以组织需要和事业为先,为实现航空报国的远大理想,奉献着宝贵年华,挥洒着青春热血。

为战鹰壮美起航

研制团队集智攻关,破解了一道道难题,攻克了一座座堡垒,创造了一个个奇迹。

结构设计技术是飞机研制的关键技术之一。为设计出满足使用要求的结构设计方案,队员们经常是挑灯夜战,一轮轮优化迭代、一个个数据分析,甚至是不惜推倒重来的一个个设计方案,反复修改、反复推敲、反复讨论。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设计出满足使用要求的先进结构方案。

这是一个全新的、开创性的试验项目。从国内不具备试验设备与试验条件,到圆满完成试验台搭建、测试系统安装、控制系统调试、试验件安装调整,他们经历了意想不到的曲折与艰辛。

团队成员一边做试验方案,一边与试验单位现场研究试验设备、制定可行试验方案。为抢出研制节点,“611”工作制便成为突击队工作的常态。在试验件生产过程中,队员们全程跟踪,严控试验件加工过程,以确保后续试验质量。在试验现场,团队成员既是设计员又当试验员,与参试单位一道安装调试设备,全面掌握第一手资料。

由于多项试验为国内首次开展,现场技术问题的分析、排解,以及组织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难题,都是严峻的考验。团队成员中一位年轻的准妈妈,也是这个项目的负责人之一。在偏远的试验现场,她跟男同志一样,每天忙碌着解决一个个现场问题、技术问题、试验问题,有时一待就是一个多月。她和团队成员一样,放弃了一个个节假日、休息日,最终顺利完成某项国内首次开展的重点试验工作。

精心策划的试验方案,高度关注的微小细节,静力试验的顺利完成,让舰载机有了坚实可靠的结构平台。

坚持不懈、勇于奉献、求真务实的品质,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品格,开拓进取、勇于拼搏的精神,在这个罗阳青年突击队队员身上得到了完美展现。

多少个日日夜夜的坚信、坚持与坚守,他们以责任、使命与担当,以青春之名放飞中国航空梦,续写了浩渺蓝天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