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一篇 下一篇
  2. 第3639期   20210129
  3.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梦之队”的尖刀之舞

——记航空工业郑飞机加一厂数控I工段

赵鲜娜
  每次走进偌大的2号厂房,呈现在眼前的总是飞转的机床、忙碌的身影。三三两两的人或正在输入程序,或一手卡尺一手零件正测量着,或围着图纸比画着、探讨着……这就是被称为“梦之队”的航空工业郑飞机加一厂数控I工段。这是一支光彩照人的团队,“中央企业红旗班组”“工人先锋号”“优秀班组”等一个个荣誉尽收囊中;这是一支人才辈出的团队,“全国劳动模范”“集团首席技能专家”“河南省技术能手”“双料技师”“巾帼建功标兵”群英荟萃;更是一支“勇于战斗,善于攻坚,甘于奉献”的王牌之师,连年承担公司90%以上机加任务,人均完成工时超过8000小时,产品一次提交合格率100%。
  面对生产任务的急剧增加,数控I工段凭借“出刀快、刀锋利、利刀狠”的撒手锏,拼速度、拼创新、拼干劲,圆满完成各种急难险重任务,是科研生产和项目攻关中当之无愧的排头兵。先进的班组源自一流的员工,牛雪平、上官红松、程玉峰、乔灵宝、张静、高艳丽等一个个精兵强将是工段的优秀代表,他们把对航空事业的满腔热情,化为爱岗敬业的实际行动,带领工段成员在繁重的生产任务中屡建奇功,谱写了一曲曲和谐奋进、不断超越的敬业之歌。
  “出刀快”
  早在2004年,工段就认识到提高员工技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生产中积极开展岗位练兵活动和“先锋工程”立项。通过开展不同设备、不同产品劳动竞赛,激发成员在工作中创新、在创新中提高,还大力支持班组成员积极参加各项业务培训和技能比武。
  上官红松是最早脱颖而出的,他先后荣获“河南省五一劳动模范”“河南省技术能手”、国资委中央企业“先进个人”和“航空工业首席技能专家”。凭多年积累的加工经验和实战技能,加上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肯钻能干的工作作风,他成为在诸多技术攻关和决战决胜的关键时刻“顶得上,拿得下”的顶梁柱。为了紧跟公司数字化发展进程,他利用业余时间,不断学习绘图、编程软件,精通进口刀具切削性能,并结合实践,针对不同材料特性,选择合适的刀片材质、规格,给出相应的切削参数,成为新刀具推广应用的探路者。
  “刀锋利”
  工段广泛开展“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设计、小建议”活动,提高班组人员创新意识和技术水平。近年来,提出合理化建议近百条,技术创新项目数十项,在高精度、高难度加工中,通过不断总结,改进创新,解决了一系列制约生产的瓶颈问题,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极大提高。
  头顶诸多光环的“70后”牛雪平严谨细实、善于创新,乐于攻克生产技术难题。在行程为1米的五轴设备上,他出色地完成了总长1.22米的某骨架复杂翼型面加工,五轴设备超行程加工复杂零件的方法得以拓展。五轴组是公司新研产品的主力军,作为组长,他潜心钻研,不断磨炼和尝试。为了精通设备性能,开发更多功能,他见缝插针,潜心钻研软硬件应用,先后创造十项行业先进操作方法。在他的带领和技术支持下,五轴组攻克多项骨架类、挂梁类零件科研技术难题,团队整体技能水平和战斗力不断提高。
  “利刀狠”
  数控I工段加工的都是长线零件,难度大、周期长、节点急,随着任务的连年增加,班组成员除了通过技术创新或改善加工方法来提高效率,还必须拼时间、拼体力。敢打硬仗、勇于奉献,是他们的标签,也是他们的常态。
  在加工某系列骨架过程中,程玉峰、乔灵宝既要解决零件加工后变形问题,还要保证大批任务的完成节点。他们一边优化装夹方法,一边拿着废料反复试验,调整加工参数,一遍、两遍、三遍……功夫不负有心人,改进后的加工方法终于使产品质量得到有效控制。24小时不间断作业才有可能保证节点。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一台床子他俩12小时一倒班。当问及程玉峰突击任务的感受时,他笑着说:“就想着怎么把活干出来,把活干漂亮,要不然对不起这身航空蓝。”
  这就是郑飞的数控“梦之队”,他们把殷殷航空情、拳拳报国志融入平凡而紧张的工作中。或许是压力和挑战,造就出这支“作风顽强、技术精湛、勇于创新、乐于奉献”的“梦之队”。多年来,他们以程序为舞曲,以铣刀为舞步,以钢板为舞台,激情满怀,无怨无悔,用智慧和勤劳让七彩斑斓的尖刀之舞在型号攻坚中绽放,彰显着航空人报国强军、岗位建功的风采和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