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一篇 下一篇
  2. 第3633期   20210108
  3.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一份初心 四代情怀

张昕
  “做军工的人都有情怀,忘不了,舍不掉!”吴国光刚从新县赶回郑州,说走就走的骑行,为他的晚年生活增添了一抹亮彩。
  吴国光1951年出生、1973年退伍、1976年进厂,他的命运始终与航空工业郑飞、航空工业、国家的改革发展紧紧相连。但是说到情怀,他说这不是一代人的事情,这是4代人的传承。
  从吴国光的祖父开始,吴家就从事着军工行业,爷爷造的是船上发射鱼雷的架子;父亲吴宝奇,曾服务过滇缅公路,身处汽车修理营,1951年国家筹建航空工业,父亲响应号召,成为一名光荣的航空人。父亲在1960年被调往豫西大山里参与创建新卫机械厂(郑飞的前身),到他,再到他的孩子,四代军工人。他的父亲曾对他说过,变强,是我们一代代人的责任;变强,是为了保护想保护的人。
  吴国光从进入郑飞起,就一直从事着机修的工作。在他的印象里,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和2000年之后,机修工作特别繁重,这是两次更换设备的大潮,特别多的新设备,车间里排满了卸下的机床,厂房外时不时有拉货的卡车。“工作繁忙,但也高兴呀,新设备就意味着新产品,就意味着航空产业的换代升级。”
  2000年,正是郑飞经历13年搬迁后大团圆,新厂房、新设备,一大厂的人总算满满当当到齐了。那会儿,经常是半夜来设备,作为工段长的吴国光就带领全工段的师傅们连夜卸车,装配,保证车辆第二天早上准时上路。
  机修装配是设备的第一道工序,装好了才能投产,才能形成生产力。有的新设备没见过,他就请来设计员,分析图纸,再不行,就一遍遍电话咨询厂家,一个小螺丝都不放过。“安装是一部分,我们还要负责保养呀、修理呀,新设备都贵得很,每一个零件都不能放过。”
  机修的道路并不轻松,为了提高安装速度和机床的应用效率,连轴转是常态,有时甚至一觉醒来恍恍惚惚不知身在何处。为了更好地完成机修任务,吴国光几乎跑遍了全国的机床厂,也不断向主机厂学习,如何让设备发挥更大效率。工作过程中,他与多家机床厂的设计员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工厂的设备排故出谋划策。正是因为有了像吴国光这样肯为一颗螺丝钉、一张图纸扎根做事的一个个团队,郑飞才会在搬迁郑州后快速转型,效益不断提升。
  吴国光是机修的一把好手,到他手里的设备没有修不好的。在郑飞有个传了很久的“笑话”,说是有时候一台设备老旧了要下岗,可是吴师傅转转、修修、补补就又能用了。采购部的同事们都笑称,这是不让换新设备呀,吴师傅却打趣说,该采购采购,那老机器也要发挥余热,跟他自己一样,说不好还能发挥作用呢。吴国光讲出了一批批机修人的心声,也获得了后辈们的赞许。
  航空工业是吴国光心中依恋的地方。父辈辗转多地一路跟随祖国需要,从年轻到白首扎根于航空工业,无怨无悔,这对后辈影响至深。他的女儿说:“是党和国家培养了我,我们这一代的成就很多都受益于老一辈军工人打下的基础,要用创新的科技成果回报祖国,既是航空人的责任所系,也是乐趣所在。”
  我们知道,还有很多人都在默默地守护着脚下这片土地。“有些伟大一辈子都不会让人知道。”
  朝气蓬勃为国去,两鬓斑白归家来。我们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