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一篇 下一篇
  2. 第3623期   20201204
  3.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创新正当时

——航空工业自控所利用机器人技术解决跨网络数据交换自动化难题

田筱 田安捷
  A:“你好,我有一份文件着急导入到园区网,能处理一下吗?”
  B:“已经晚上9点多了,可以明天处理吗?”
  A:“抱歉,文件是XX项目急需的文件,能否辛苦一下?”
  B:“您稍等,我现在出发去单位。”类似的场景经常在航空工业自控所两位年轻的数据交换员身上上演。他们负责处理的数据交换工作,为所内工作网络与开放网络提供了一条“安全可信的数据通道”。除了上班时每小时手动完成一次数据交换处理,下班后,两位同事还要做好随时去单位处理各种突发任务的准备。每逢周末和节假日,他们总无法安心陪伴家人,全年无休已成为他们的工作常态。
  解决内外网数据交换效率与安全的问题,一方面要保证数据安全,严格落实“审、查、刻、核”操作过程管控确保管理要求;同时还要提供便捷的数据传输途径,为科研生产任务的信息快速沟通保驾护航,“数据交换人”成为军工院所一个特殊而又艰巨的工作岗位。在没有研究出更好的解决方法前,该岗位都是依靠手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进行着枯燥的工作,克服这份“枯燥”靠的是航空报国的责任和信念。但是,航空工业的飞速发展仅仅依靠奉献精神就够了吗?
  自控所作为机载系统核心部件的科研生产单位,从上世纪60年代仅有30多人的研究室,到拥有3000多名员工、创造60多亿元年产值的机载GNC事业部牵头单位,如此辉煌的成就靠的不仅是“能吃苦”,更重要的是“能创新”。这既是自控所传承下来的基因,也是每个自控所人的本能。
  面对日益繁重的数据交换任务,自控所科技与信息部内一群想“偷懒”的IT男陷入思考:“为何不搞个自动化机制处理数据交换,这样就可以7×24执行,既能有效保障科研生产任务,还不用值班!”朴实想法在萌发之初就得到了部门领导的认可。领导明确了“保密为先、解放人力、提高效率、保障生产”的项目要求后,数据交换自动化项目研发团队正式成立。从此,一帮年轻人踏上了潜心研究如何“自动化交换”之路。
  贯彻保密要求、打破行为常规和惯性思维是创新的前提,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这个在集团公司信息化领域闯出点小名气的IT团队一开始就遇到了一个大难题,即如何实现“物理隔离”。习惯在电脑里敲代码的程序员们经过调研,将目光锁定在制造车间流水线上常用的“机械臂”上。利用定时触发机制按照事务流程排程,杜绝设备物理连接,通过机械手段代替人工实现在不同物理区域内的光盘摆渡,“物理隔离”这个核心难题得以圆满化解。能有这样的创新思维也不奇怪,身为工科院校毕业的高才生,他们当年在本科学过机械制图,实习期间开过车床造榔头,硕博时研究过飞机、鱼雷和导弹。
  研发团队遇到的第二个难题是如何利用机器模拟“任务接收”、“数据获取”“数据推送”“光盘刻录”等人工操作过程。经过不断地技术论证,团队最终确定采用“流程机器人”技术。接下来的半年内,从可行性分析、技术研究、方案设计、保密评审等,再到代码开发、样机验证、集成测试,随着一个个难关被攻克,自控所利用机器人解决跨网络数据交换的创新理念终于从一个大胆设想成为现实。
  基于机械臂模式的跨域数据交换自动化项目的研发成功,在有效保证不同网络物理隔离的前提下,将“数据传输审批、业务数据提取、机械臂自动交换、数据安全检查、数据自动上传、数据核查”等业务过程形成“一体化全自动数据交换”机制,通过定时或手动触发按需执行,解放人工并缩短等待提高效率,并有效地规避数据交换过程中的人为风险。“一体化全自动数据交换”模式可以应用于工作内网、互联网、工控网等多种场景,创新系统性地解决了困扰众多涉密单位的实际业务痛点,具有极高的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