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一篇 下一篇
  2. 第3623期   20201204
  3.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用目光感知你心里的温度

曹先存
  我,是航空大家庭里小小科研工作者一枚,漫漫且崎岖的科研生涯途中。和大家一样,喜欢观察问题,揣摩问题,喜欢探索未知,想象未知,这大概是天性。
  今天要说的小故事,仅仅是工作中的日常,是记忆长河里遇到的众多困难时激起的小小浪花中的一朵。
  我的工作中经常要接触到超高真空(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大约只有大气压下的万亿分之一),超高真空,就要求绝对洁净和良好的密封,我们团队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精准测量超高真空环境下,被加热的基板的表面温度。
  测温的方法很多,例如温度计,利用液体在温度变化时体积的变化来测温。还有红外测温仪,利用物体红外辐射的能量变化来实现测温。它们分别代表了两个测温的理念,接触式和非接触式测温。接触式测温精确度高,不需要经常校正,测温过程受到的干扰小,但实现测温要接触目标;非接触测温精度低,容易受环境的影响,但操作简单,且不会对目标造成影响。实际应用中,两种测温方式都有一定的误差,超高真空环境下,一般两种方式同时采用,相互校正。因此,一种精度高、可以原位校正的测温方式,成了做超高真空实验的一个现实需求。
  为了解决问题,接触式测温时,我们先是想办法精确固定热偶的抵近位置,使之更接近被测目标,然后通过控制减少基板转动对测温结果的影响。非接触式测温时,一方面增加屏蔽,降低环境红外辐射进入到测温窗口内几率和强度;另一方面对观测窗口进行除气,减少红外辐射经过窗口时产生衰减。通过不断地探索,提高测温精度和稳定性。但是这两种办法始终存在着局限性,与学术界普遍采用的温度判据相符性有偏差。多这个问题就一直萦绕在我脑海里,不曾消失。
  一天,我们实验用的金属镓不小心滴落在桌面上。镓这种金属,常温下为液态(熔点29.76℃)。当我去清理的时候,发现它与金属镊子接触后,很容易就被拉成金属丝。因为金属是热的良导体,凉的镊子很容易使少量液态的镓冷却,从而完成凝固过程。当手接触镓时,又因为手的温度高,镓滴又很容易吸收热量再熔成液态,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自动形成光滑的球状表面。当时这个现象并没有引起太多思考,当有一天我又在思考测温问题时,忽然间,就将这两件事情联系了起来。如果把镓冷却后形成一个锥形,放到测温基板表面,慢慢升温,待到达镓熔点后,从外部就可以观察到镓的锥体变成了液滴,从而可以确认,此时基板到达了29.76℃。如果用金属铟来做同样的实验,则可以确定另外一个温度点156.6℃(铟的熔点),此时我们就可以拟合出一个温度曲线,外推出所有的温度点。如果再用不同的熔点的合金去做实验,就可以实现任意温度的精确标定,且不影响超高真空环境。就此项技术,我们申请并获批了专利。这个过程中,我们把不易直接测准的温度这个基本物理量延伸为可以观测的形变,用目光观察就可以判断基板上的温度,从而实现了超高真空下的精确测温和校正。这种思路,其实是科研中常用的方法。如果你一直在思考,一直在准备着,那么你就有机会从另外的一个角度去解决看似不相关的棘手问题。
  在认知和了解世界的征途中,人类从未穷尽对任何一个对象的描述。一个典型例子,一棵树,生物学家可以给出它属于什么科,什么属;美学可以描绘出它的美,它的色彩;几何学可以讲述它树冠和叶片的对称;物理学可以讲述它枝干的柔韧性和强度;化学则可以讲述它体内包含的成分,果实的营养;地理学则可以给出它生存条件的选择和地域分布……所有的这些都是对这棵树的描述,都准确,但同时又都不够完整。即便是利用当前我们人类所有的知识,也不能将这棵树描述得完备。但幸运的是,我们可以无限地去接近真相。